设计方案
根据前期方案及场地的现状条件,将未来花园分为6个景观区域:最底层的水下植物园和鱼池,中层的迷雾花园,顶层的林荫路和崖壁剧院屋顶,以及南部山崖植被修复(图2)。
4.1水下植物园
水下植物园是项目的核心,位于底层采石坑的西侧,占地面积约27000m2,北侧紧邻崖壁有一组2层的商业建筑,包含咖啡厅、餐厅、展览等功能。由42个圆形组合成的亚克力屋顶覆盖了植物园的绝大部分区域。为了连接水下植物园与迷雾花园,底层采石坑与中层采石坑之间的西侧崖壁被切削成大约1:5的边坡。同时,为了山腹垂直电梯与配套消防楼梯的建设,投料口附近也被进一步开采为一个更深的石坑。
水下植物园的顶部是透明的伞顶,三面有岩壁,空间限定非常完整。但对于一个以植物为主题的花园,这样的环境又有些微妙和复杂。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分和空气,采石坑内没有土壤,需要通过引进客土重建土壤,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植物园有屋顶遮蔽,对于不同气候条件下开展旅游非常有利,但也阻挡了天然降水对植物的浇灌,需要采用人工灌溉系统滋养植物。透明亚克力水池屋面系统是首创,因此缺乏此类屋面透光率及光线损耗的数据,也难以确定这样的光环境是否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虽说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大雪和暴雨时,新型的屋顶对植物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植物园仍然是一个半室外环境,温度和湿度与外部相近,并不能为一些不常见的外来植物创造更好的小气候环境。
那么如何运用只能在当地露地生长的植物,创造出与外界不同的丰富的植物景观,从而体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未来”感?此外,采石坑下凹的地形加上亚克力屋顶,又是否会影响植物园内部的通风,从而造成夏季温度过高而影响植物的生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团队对采石场的日照条件、渗水性等做了现场调研和科学分析,并与相关机构合作,对植物园的透明水池屋面系统进行透光率试验和屋顶下风环境数字模拟,获得了准确的数据和演算结果,据此合理布局并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那么如何运用只能在当地露地生长的植物,创造出与外界不同的丰富的植物景观,从而体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未来”感?此外,采石坑下凹的地形加上亚克力屋顶,又是否会影响植物园内部的通风,从而造成夏季温度过高而影响植物的生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团队对采石场的日照条件、渗水性等做了现场调研和科学分析,并与相关机构合作,对植物园的透明水池屋面系统进行透光率试验和屋顶下风环境数字模拟,获得了准确的数据和演算结果,据此合理布局并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根据场地条件,水下植物园从西到东依次被设计为旱生花园、中生花园和湿生花园。
旱生花园位于植物园西侧的岩坡上,这里是水下植物园的主入口,光照条件好,但岩坡覆土条件和保水能力相对较差,因而适合一些耐贫瘠和干旱的植物生长。利用植物园与迷雾花园之间8~9m的高差,设计了台层、阶梯和无障碍坡道。
层叠错落的岩石台地,将67级台阶和总长86m的之字形坡道巧妙地结合,使得功能性的交通通道完美地转化为具有游赏功能的游步道。台地上生长着形态和色彩各异的耐旱及耐贫瘠植物(图3~5)。
层叠错落的岩石台地,将67级台阶和总长86m的之字形坡道巧妙地结合,使得功能性的交通通道完美地转化为具有游赏功能的游步道。台地上生长着形态和色彩各异的耐旱及耐贫瘠植物(图3~5)。
中生花园位于植物园的中段,现状迹地平坦。设计通过不同高度的覆土和山石塑造,创造了起伏的丘陵、幽深的峡谷和陡峭的崖壁,产生了丰富的空间变化,并为不同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在复杂的地形中,布置了多个植物主题的展示区,如本草区展示既有观赏性又有药用价值的当地植物;芳香区种植芳香和蜜源植物;孑遗区展示珍稀植物和古老孑遗植物;茶饮植物区种植可作为茶叶和制作为饮料的植物;奇趣植物区则展示花、果、叶等具有特殊形状或色彩的植物。
北侧商业建筑周边是以不同色彩为主题的花园区,色调从热烈的红橙色,经素雅的黄白色一直过渡到浪漫的蓝紫色,呈现出瑰丽的植物色彩变化。为了增加植物的种类、突出观赏性和奇特性,依托2座假山还设计有2个小型的玻璃暖房,为不能露地过冬的沙漠植物和气生植物提供庇护。一座蜿蜒的空中栈桥连接了商业建筑二层和花园中的假山及观景平台,提供了在树梢穿越的独特体验和俯瞰花园的视角(图6~8)。
北侧商业建筑周边是以不同色彩为主题的花园区,色调从热烈的红橙色,经素雅的黄白色一直过渡到浪漫的蓝紫色,呈现出瑰丽的植物色彩变化。为了增加植物的种类、突出观赏性和奇特性,依托2座假山还设计有2个小型的玻璃暖房,为不能露地过冬的沙漠植物和气生植物提供庇护。一座蜿蜒的空中栈桥连接了商业建筑二层和花园中的假山及观景平台,提供了在树梢穿越的独特体验和俯瞰花园的视角(图6~8)。
湿生花园位于采石坑东侧,包括采石坑中的一部分平坦迹地和投料口周围新开挖的石坑。石坑地势较低,光照条件较差,周围未及时排走的雨水和岩石渗水都有可能顺应地势汇流至此。因此,湿生花园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紧邻中生花园的湿生植物区,水光潋滟的池塘中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有栈桥穿越茂盛的水生植物丛;另一部分是作为阴生植物区的天坑,顺应地形的层层台地和之字形坡道引导游客进入花园的最低处。台地和坡道边缘有一条窄窄的水渠,水顺着石质水渠流动,不时地被水渠底部的纹理激荡出小小的水花和潺潺的水流声。
水渠一会儿在路左,一会儿在路右,一会儿穿越道路,一会儿潜入花丛,一会儿又出现在台地边缘,转化为一个小小的石槽。水从石槽上跌落,落入小水潭,呈现为闪亮的小瀑布,留下悦耳的水声,然后又沿着下层的水渠继续流淌,经过若干次类似的旅程,最终汇入最低处的水池。每一层的台地上和坡道边缘,都生长着大量的耐湿和阴生植物,郁郁葱葱,苍翠润泽。水渠、跌水和水池不仅创造了丰富动感的景观,也增加了环境湿度,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图9、10)。
水渠一会儿在路左,一会儿在路右,一会儿穿越道路,一会儿潜入花丛,一会儿又出现在台地边缘,转化为一个小小的石槽。水从石槽上跌落,落入小水潭,呈现为闪亮的小瀑布,留下悦耳的水声,然后又沿着下层的水渠继续流淌,经过若干次类似的旅程,最终汇入最低处的水池。每一层的台地上和坡道边缘,都生长着大量的耐湿和阴生植物,郁郁葱葱,苍翠润泽。水渠、跌水和水池不仅创造了丰富动感的景观,也增加了环境湿度,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图9、10)。
水下植物园南侧,为了遮挡10m高的陡峭岩壁并修复植被,3层不同高度的台地容纳了不同厚度的土壤,生长着从高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到草本的多层次植物群落。一条小路穿插错落在不同高度的台地间,提供了在树林中的体验路径。这部分空间没有被亚克力屋顶完全覆盖,高大的水杉树会随着生长探出屋面,提示上方的游客在明镜般的水面下有着未知的绿色世界等待被探索。
为了能够收集更多的植物种类,也为了增加植物园的奇特性、游览趣味和参与性,我们设计了一种名为“植物泡泡”的微型装置,不仅可以为一些南方的植物提供气候保护,保证它们能够顺利地露地过冬,也可以为一些小型植物或观赏性强的植物幼苗提供一个单独展示的机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展览的需要,“植物泡泡”里面的植物可以经常更换,不断更新。“植物泡泡”也可以作为植物园科普认知和青少年栽植DIY的载体,为植物园未来的公众教育和商业运营提供更多的可能(图11)。
4.2鱼池
鱼池区域位于水下植物园东侧,有一系列高出地面的圆形池塘,环绕池塘的连续栈道提供了观赏锦鲤的凭栏之处。鱼池周围种植樱花,当花瓣飘落池塘,可呈现“花著鱼身鱼嘬花”的景致。早春时节,从上方俯瞰,采石坑会呈现出一片粉红色的花海。
4.3迷雾花园
迷雾花园位于高出植物园和鱼池10m的采石坑中间层。西侧是未来花园的主入口,自动扶梯引导游客从山脚直接到达这里;中间部分环绕水下植物园和鱼池;东侧连接云池舞台和崖壁剧院的首层。为了保留原采石场的记忆,也为了与最底层的繁茂的水下植物园形成差异和对比,这里采用了局部修复的方法,只在一系列散布的岛状区域内恢复植被,其余地方保持采石迹地表面的砾石。
在主入口区域,种植岛内种植高大的松树,下层是杜鹃等林下灌木和自然点缀的石块,在南北两侧高大岩壁的衬托下给游客带来峡谷森林的感觉,成为外围山林与矿坑的过渡(图12)。
在主入口区域,种植岛内种植高大的松树,下层是杜鹃等林下灌木和自然点缀的石块,在南北两侧高大岩壁的衬托下给游客带来峡谷森林的感觉,成为外围山林与矿坑的过渡(图12)。
随着深入采石场内部,绿岛内的植被逐渐变得稀疏和低矮。迷雾花园中部和东部的种植岛内,模拟自然修复形成的先锋植物群落采用松树与富有野趣的灌丛和草本植物的组合。北侧一条钢结构栈道穿越砾石滩和种植岛,连接了水下植物园的商业建筑。通过栈道,人们既可以向下进入植物园,也可以上到商业建筑的屋顶,在平台上欣赏植物园的屋面水池。对面的修复植被和100多米高的岩壁倒映在平静的水池中,带来如梦如幻的场景(图13)。
栈道在邻近下层采石坑的悬崖边缘设有几个观景平台,于此可以俯瞰水下植物园和鱼池的景观。迷雾花园设计了大量的雾喷,层层叠叠的水雾将远近的种植岛渲染得富有层次和神秘感,游客通过小径和栈道绕过一个个云雾缭绕的植物岛,仿佛进入仙境(图14)。
栈道在邻近下层采石坑的悬崖边缘设有几个观景平台,于此可以俯瞰水下植物园和鱼池的景观。迷雾花园设计了大量的雾喷,层层叠叠的水雾将远近的种植岛渲染得富有层次和神秘感,游客通过小径和栈道绕过一个个云雾缭绕的植物岛,仿佛进入仙境(图14)。
4.4云池舞台和崖壁剧院
云池舞台和崖壁剧院是为灯光秀和大型艺术表演而设计,因此周边环境首先要满足演出的需求,除了在崖壁剧院前有一些小乔木外,其余都是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作为修复的植物材料。崖壁剧院是一个3层的看台建筑,屋顶是一个气氛轻松的花园,与林荫路相接。屋顶花园中,耐候钢种植池与建筑的天井和栏杆紧密结合,根据覆土条件的不同种植着精致的开花小乔木、花灌木、宿根花卉和观赏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的花园空间,也为观演的观众提供了演出前后和演出期间的交流空间。
4.5林荫路
林荫路位于采石场的最上层,是通往未来花园的电瓶车道和消防通道。道路宽6m,北侧是原来山体的山坡,南侧是落差10m的采石坑悬崖。经过削坡除险后,道路离悬崖边缘只剩很窄的距离。为了安全也为了景观效果,悬崖边缘设计了固定的耐候钢种植箱种植樱花,形成樱花林荫道。林荫路北侧沿山坡有自然的步行道,随意曲折,或宽或窄,间有几处休息座椅。林荫路也连接了北边朝向园博园的观景台及南侧朝向迷雾花园的观景台。观景台内部有电梯和楼梯通往山下或矿坑内,屋顶有轻型的种植池和座椅,为游客提供远眺、观景的场所,其本身也成为空间中的景观要素。
4.6南侧崖壁
采石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是高达130余米的南侧崖壁。开采后的崖壁形成了6层台层式的结构,高大险峻又生硬荒芜。岩层比较整齐,没有明显的岩石节理,充分展现了采石场的开采历史。这个崖壁得以完整保留,一部分作为演出时的天然背景和灯光秀的屏幕,另一部分依托崖壁的结构和形态,在平坦的台层上局部覆土种植了一些松树和攀缘植物,让生命能够在荒凉的石台上生长,展现出生机与希望。同时,植物与石壁形成对比,也能衬托出崖壁的巨大尺度。
5结语
未来花园是建筑与景观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景观设计通过考虑采石场不同部分的地质条件和景观特征,采取了不干预、半修复和全修复等不同的方式,并利用采石场废弃石块作为景观营建的材料,创造新景观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场地采石历史的记忆。
未来花园在保留采石场特征的同时,在12个主题植物区域展示了800多种植物,四季飞花、四时有景,成为从采石迹地转变为植物多样性花园的生态修复的范例,也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机会(图15)。
未来花园的景观设计满足了建筑复杂的消防、人流集散、设备安装等的要求,并将不同类型的建筑融合在景观中。设计采用多样的生态修复途径,融汇东西方园林美学,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未来场景,将消极荒芜的废弃采石场转变为充满活力、展示矿业遗迹、开展休闲游览和自然教育、提供商业和度假服务的独特的景区和文旅综合体,发挥出了生态、社会、经济和美学的综合效益。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河狸-景观摄影”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