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叠山的5个技法分析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扬州叠山的5个技法分析

日期:2023-10-24 12:00:47     作者:贾星星    浏览:0    
核心提示:从“挑飘”技法、独立洞柱和条石盖顶3个方面对扬州典型叠山技法进行分析研究。将上述方法中的三维点云和三维信息模型进行旋转、剖切,截取重要的部分,以不同层次的三维点云剖切图和三维信息模型剖切图为图示,直观地分析和展现叠山的搭接过程与堆叠顺序。
扬州叠山技法分析
 
从“挑飘”技法、独立洞柱和条石盖顶3个方面对扬州典型叠山技法进行分析研究。将上述方法中的三维点云和三维信息模型进行旋转、剖切,截取重要的部分,以不同层次的三维点云剖切图和三维信息模型剖切图为图示,直观地分析和展现叠山的搭接过程与堆叠顺序。
 
3.1“挑飘”技法
 
“挑飘”技法主要见于扬州园林的叠山作品中,“挑飘挂空”是扬州叠石的一大特色[7]。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叠山的原则为“有真为假,做假成真”[22]197;童寯也认为叠山“虽天然之物而赖于人巧,是半人工、半天然之物”[5]9。“挑飘”技法能够在表现天然真山的同时,凸显人工技艺。该技法使得叠山造型有了飘动之势,在扬州的众多园林中皆有体现。
 
当前研究大都片面地理解该技法就是一块出挑石搭一块飘石的单一形式。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叠山技法,理应有更加深入的探索。本文将该技法分为“单组式挑飘技法”和“组合式挑飘技法”两部分,使用三维技术,通过剖切等工具,解析和还原具体的叠山“挑飘”案例。
 
从山体中伸挑出一条状山石为“挑”,在挑石的顶部再横放一块山石为“飘”[23]。“挑飘”这一技法,实则分为3个部分:出挑山石部分、上飘山石部分、后压山石部分,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力学稳定的技法形式。

扬州叠山技法分析
 
“单组式挑飘技法”形式多样。20世纪60年代,王至诚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山石艺术与施工》中对该技法进行了手稿示意,但未论述其在园林遗产中具体是如何呈现的。“挑”可分为“单挑”“重挑”“担挑”等;“飘”又可分为“单飘”“双飘”等[24]。通过对三维数据不同角度的观察分析,皆能找到对应的技法应用,如在何园西部的黄石叠山中,这些技法皆有体现(图3)。

扬州叠山技法分析
 
“挑飘”技法除了单独几块山石的形式外,还有“组合式挑飘技法”形式,即一处叠山有多个“单组式挑飘”旋转相连,体现在三维空间中的不同方向,使不同视角都能让人体验到叠山的飘动之势。扬州何园读书楼东侧、个园透风漏月轩西侧及抱山楼南侧,都可以看到这种“组合式挑飘技法”(图4)。
 
扬州叠山技法分析
 
以扬州个园抱山楼前的一组黄石叠山为例,对“组合式挑飘技法”进行推导、解析与还原。该处“组合式挑飘技法”动势明显,凸显了黄石主山的山势。

扬州叠山技法分析

从山下仰视,上部分“挑飘”叠山与下部分洞体浑然天成,融为一体。经过多角度观察,共有6组明显的“挑飘”组合,并包含多种“挑飘”的组合形式,富有变化,其中就包括不多见的“担挑”与“双飘”技法形式(图5)。
 
第一层,用山石堆砌3个支撑起脚点,作为此结构的基础支撑。第二层,在其中2个起脚石组上架条石,形成出挑。第三层,在第二层挑石上放置飘石,同时在另外2个方向设置长条石,形成出挑。第四层,在第三层挑石上放置飘石,同时继续设置另外方向的长条石,再次形成出挑。第五层,在第四层挑石上放置飘石,同时继续设置一块较长的条石,使其两端都出挑,形成“担挑”形式。第六层,在第五层“担挑”挑石的出挑两端放置飘石,形成“双飘”。最后,在顶部中间设置较为稳固的山石结顶。此处叠山组合,无论是出挑石的出挑长度、方向,还是飘石的高度、体量、形态都富有变化,避免单调乏味。
 
可以发现,“组合式挑飘技法”一般是从最低处的3个或多个山石支撑起脚点开始,用“单组式挑飘”进行旋转堆叠,使得叠山在不同方位都能体现出“挑飘”技法。“组合式挑飘技法”既能让叠山体现出飞动之势,又能层层叠加以保稳固。该技法特色鲜明,在江南私家园林叠山技法中独树一帜。
 
扬州叠山常使用条石实现“挑飘”技法,外部拼镶自然石,以求浑然一体。本研究仅分析了“挑飘”技法的大体结构,而对于条石外的自然石拼镶技法,目前未发现三维技术的相关研究优势,故对此未做讨论,其仍是目前研究的难点。
 
3.2独立洞柱
 
计成《园冶》中“理洞法,起脚如造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22]210是在阐述墙柱式的洞壁做法。由于洞柱是主要承受荷载的结构,因此墙体可以根据需求做凸凹变化,或留出透光的洞窗孔洞。对于洞、柱、墙三者的关系,汪星伯先生曾指出:“在平面布置上,柱就是点,墙就是线,洞就是面”[25]。
 
扬州叠山常使用独立洞柱,结构较为明显。这种独立式洞柱更易营造出较大的山洞空间,使山体更加空灵轻巧。扬州叠山洞体空间往往占据整个山体的绝大部分,如扬州个园中湖石和黄石叠山中就常见独立洞柱结构,使得山洞空间更宽敞;小盘谷中也是在洞内的中心区域设置了一个独立洞柱。
 
独立洞柱主要呈现为“上大下小”的结构形态。层叠式洞柱较为常见,即用自然山石层层堆砌形成洞柱。洞柱常由垫脚石座、柱身、压顶石等部分组成,其上可以搭接条石以便盖梁式结顶。
 
扬州叠山技法分析

扬州叠山技法分析
 
个园黄石假山中靠洞窗位置的洞柱主要由5块较为方正的自然山石层叠而成,下层大小石块间隔层叠,最上面压顶石为扁平状,保证平稳,最后在压顶石之上搭接用以结顶的条石(图6)。

扬州叠山的5个技法分析

个园湖石大假山洞口的独立洞柱主要由7层自然湖石叠成,以方形湖石为主,扁平状湖石为辅,二者相配以达到结构的稳定,同时因湖石形态变化较大,大石的缝隙处设置有更多的刹石和垫石(图7)。
 
 
3.3条石盖顶
 
山洞是扬州私家园林叠山中重要的山体部件。清代李渔言:“假山无论大小,其中皆可作洞”[6]200。山洞的结顶方式与结构对于整座叠山尤为重要,其中盖梁式是扬州叠山山洞最常见的结顶方式。

条石盖顶
 
将条石的两端搭接在洞壁之上进行盖顶的结顶方式称为盖梁式。计成在《园冶》中的“合凑收顶,加条石替之,斯千古不朽也”[22]210,就是对古人利用条石进行山洞结顶的描述。条石较为规整,可以形成多样的搭接方式,有单梁式、双梁式、丁字梁式、三角梁式、井字梁式和藻井梁式等[26]。由于部分搭接方式较为相似,可以归为一类,因此笔者将其归纳为平行梁式、井字梁式、三角梁式和藻井梁式4种常见的条石结顶方式(图8)。

扬州叠山的5个技法分析
 
通过对三维数据模型的横向剖切,能够从宏观角度直观地观察到整个山洞部分的结顶形式。利用三维点云对扬州的山洞结顶方式进行统计(表1),可以看出平行梁式占比最大,但也常与三角梁式和藻井梁式搭配结顶。

扬州叠山的5个技法分析
 
以扬州小盘谷的山洞为例对其结顶方式进行推导解析(图9)。苏州的山洞常以平行梁式结顶,跨度有限,结构较为简单。而扬州山洞常利用独立的洞柱,将复杂山洞的洞顶通过分区拆解,分组进行平行梁式布置。小盘谷内山洞空间较大,单个条石跨度有限,难以用简单方法进行搭接结顶,故首先在山洞中心位置设置一个洞柱,作为分解结顶区域的纽带,然后再通过4个主要边界条石将洞顶划分为4个区域,形成区域1~4,最后各区域分别用条石进行平行梁式布置,利用洞柱将洞顶结构化繁为简。
 
4结语
 
本研究以扬州现存私家园林的叠山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视角对扬州典型的叠山技法进行观察、分析、推导和还原,包括“挑飘”技法、独立洞柱、条石盖顶等,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展示扬州叠山中堆叠技法的细节。利用实际的叠山样本和案例证实了以往研究中的部分技法内容,同时补充了以往研究欠缺的内容,如组合式挑飘技法、洞柱分界条石盖顶技法等,丰富了扬州叠山技法的研究成果。
 
将扬州叠山遗产与BIM平台结合,构建了叠山的三维信息模型,将叠山技法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存储与展示。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即“三维数字化测绘-叠山技法分析-三维信息模型构建”三大步骤可以为叠山遗产保护、修复、传承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三维数字化研究方法具有便利性、高效性和科学性,为扬州叠山技法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主要研究了便于剖切和识别的整体性搭接结构,而精细的技法内容依然是研究的难点,如条石外自然石的拼镶技法等。
 
由于叠山遗产皆是已经完成的作品,叠山中一些看不见的内部结构亦是研究的难点,因此学者在推导还原叠山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主观性。利用三维数字化对叠山技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故而深度有限,有待相关学者的进一步探究。
 
>更多关于扬州叠山技法研究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