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整体观
3.1人体整体
中华先民认为:万物之本在于气。宇宙本源于气,生命本质为气,宇宙生命一气相同。汉代王充指出“气凝为人”,《太平经》也曾说:“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宋代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像。”人是“精(质量)气(能量)神(信息)”一体的万物之灵,宇宙万物也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3种属性。
在人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人的整体特性中包含有各个局部的特性,每一个局部都是含有整体特性前提下的局限化”[27]130,人体就是个微宇宙,必须把人这个多层次的巨系统和宇宙这个超巨系统联系起来。以自然为主体的名山风景区也罢,以人工为核心的城市园林也罢,中国风景园林是为了沟通人体微宇宙和天地大宇宙、人生大社会而塑造的中介模型,这才是人间天堂的本质。
在人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人的整体特性中包含有各个局部的特性,每一个局部都是含有整体特性前提下的局限化”[27]130,人体就是个微宇宙,必须把人这个多层次的巨系统和宇宙这个超巨系统联系起来。以自然为主体的名山风景区也罢,以人工为核心的城市园林也罢,中国风景园林是为了沟通人体微宇宙和天地大宇宙、人生大社会而塑造的中介模型,这才是人间天堂的本质。
3.2精气神一体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古人认为“天地人”各具特性: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仙术秘库·抱混元仙术》中说:“盖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活动为神。”《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精)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意)者,生之制也。”这里的“精”不仅指生殖之精,更包含有形之体;这里的“气”不是指呼吸的氧气,而是包括具有能量的混元气场;这里的“神”不是指神仙,而指意识所发出的指令信息。
在精气神一体的人身上,有形的器世界与无形的意世界,可以通过混元气进行转化,其中的神(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人通过“炼精化气”——修炼有形身躯升华为无形之气;“炼气化神”——升华气机滋养意识灵明,进而达到“精气神”的混元整体。即:无形意识(信息)、有感气场(能量)和有形身躯(质量)的高度一体和相互转换。古人通过养气来修炼神意,保全形体;追求“神、气”对“形”的主导,而不使“神、气”受制于“形”[29]。风景园林往往用“立意”控制全园,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景观造型和生态系统的塑造。
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思想在风景园林中可以简单比附于“生境、画境、意境”,三者彼此促进,有机结合。生境塑造:运用具体的山、水、花木和建筑等造园要素,建设有形的风景园林空间,是“如在眼前”的“实境”;画境提炼:以山水诗画为原则,通过融合文学艺术手段实现浓缩自然,营造藏风聚气环境,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感动人的“情境”;意境升华:意即主观的意识和情感,由心生意,由意生象,由象生形,意境“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直接牵动人的精神,是“见于言外”的“虚境”。
风景园林要营造诗意栖居环境,提升人的气质,就要塑造出自身的“精、气、神”:物质材料造园,美学氛围提气,主题精神立意。风景园林突出立意,以意领气,以气带形;以意驭象,因象定形;以创造意境为最高目标,以塑造的意境滋养园主的身心,调养性情;借助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信息来表达和深化意境的内涵,激发人体内在情志,追求“象外之象”,达到园主身心康健、意识灵明和审美启智的融合,显示出华夏民族特有的灵气。
3.3内外整体
古人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方法除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外求法,还有独特的思辨体会、反省感悟的内求法。只有通过“淡泊明志”,才能意识到“宁静致远”,进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通过对人体内部的反省体悟、收视反听,从而外察宇宙之本质、万物之性状、未来之预测。同时,用外在的山水特质比德内在的人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乐。风景园林将自然山水变成人化的风景,实现人之品,山水德,交融辉映,天人和谐,构建出“人景合一”的小天地。
外师造化,内得心源。风景园林不是对自然外貌的直接模拟和外在对象的求真写实,而是强调人与自然、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不仅是对有形世界的表达,而且是对有形与无形整体时空的探寻。在传统文人山水园林的构建层面,“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人工构筑的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内在协调,成为最高标准。古人以内观外,以外促内,向外师法自然,向内聆听心声,实现内心感悟与外在造化的统一;在营建风景园林时,协调“外师”与“内得”的关系,将修炼和人居的“山水外经”,与身心气机演变的“黄帝内经”有机融合,实现主客一体,体内的气机变化与身外的风景园林环境相呼应,促进园主的性命双修。另外,凭借“濠濮观鱼”等典故构建的“知鱼乐”等园林景点,更是古人追求“物我合一”、悠然自乐的情感流露。
3.4多元整体
风景园林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法,使其诗画环境与园主内心的感悟产生共鸣,通过混化人的精神与人居环境,营造出功能统筹、“人园合一”的理想境界。尤其是在皇家园林中,由于帝王的内在个性往往是多元的,外部的功能需求也是多层次的,这些“多”都隐藏在帝王这个“一”的整体性之下。比如宋代的艮岳园林,饱含着徽宗皇帝的所有情怀与梦想杰作,集崇道、呈仙、固权、善画、求嗣、归隐、望俗等诸多人生理想于一园,求仙与望俗共进,入世与归隐并行,文人诗意与农人体验互补,神霄皇帝与世俗生活共享,充分表现出其多面人生与风景园林的统一整体;在清代“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中,如圆明园、颐和园、香山等,由于皇帝的天子身份、朝廷的职能、皇家的需求、个人的喜好等多重功能要求,使得自然崇拜、神话再现、庙宇通灵、文人意境、军事城关、行政办公、休闲居住、个人偏好、世俗买卖街等,彼此内涵及外貌特征差别巨大的功能和项目,都能够有机融合在“高大上”的皇家园林之中,形成了风景园林整合多类型资源、多功能需求的整体空间结构。
4总结与思考
人类完善自身的过程,就是人和自然万物自觉建立起和谐、完美的整体的过程。“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在风景园林的诞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中,一直伴随和承载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实践,“天人合一”观念又促进了风景园林的日趋完善。风景园林承载着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和重构,对社会的认知和理想,对个体生命修炼的托衬和对天堂家园的营造实践,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具象表现。风景园林的构成既要和宇宙本体相一致,又要和其中生活的人相协调,它就是协调人和宇宙自然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天人合一”观念构建在现实生活中的宇宙模型、社会模型和人与自然协调的模型。
风景园林涉及“天人合一”中的“天”,具体又包含了“天地人”的多层含义。
1)无形的天,即启迪灵感的苍天。由此产生了自然崇拜、通灵祭祀的名山风景区,以及通灵的坛庙寺观园林,并凭借“天意”启迪人类智慧。
2)有形的地,即可见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促使人工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山构室、藏风聚气、有利生命,从理念到方法,都要与自然相协调,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3)人类社会,即社会的群体联系,依托自然“造化”,倾听自我“心声”,艺术表达了风景园林主人的个体情怀和理想追求,实现了资源与功能、生命个体与生活群体、入世与出世关系的矛盾协调。在中国历史上,演奏出一曲曲天人和谐的风景园林华彩乐章。
即使我们对“天人合一”思想分析再多,现代科学也难以说清传统文化中,通过“念气、观气、入气、合气”和“念形、观形、入形、合形”修炼而体悟到人与万物直接的时空整体性。传统“天人合一”中“合其德”“合其明”“合其序”“合其吉凶”之“合”的深度,只能依靠先哲们个体修炼的层次,而这种“合”的能力正在逐渐弱化、异化,甚至消失。
早在1000年前,北宋大儒张载所言的“为往圣继绝学”[26]之“绝学”,就证明了这种担忧。风景园林与传统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的逐渐融合,虽然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但是也部分掩盖了它的初心本意。本文通过风景园林溯源“天人合一”观的初心真意,把握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整体思维方式,再以这个初心真意和整体思维重新指导当代风景园林的创新发展,乃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早在1000年前,北宋大儒张载所言的“为往圣继绝学”[26]之“绝学”,就证明了这种担忧。风景园林与传统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的逐渐融合,虽然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但是也部分掩盖了它的初心本意。本文通过风景园林溯源“天人合一”观的初心真意,把握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整体思维方式,再以这个初心真意和整体思维重新指导当代风景园林的创新发展,乃是我们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