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是国土的艺术化,园林是风景的典型化——西欧风景含义的演变与风景园林的发展
摘要:梳理了术语“风景”在西欧出现及其含义演变的过程。早期风景的含义主要是与领土整治相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认识到风景的文化艺术价值,形成了“田园生活”和“乐土”风景样板,绘画、园林等风景艺术得到发展,深刻影响了园林的布局、功能和规模。
18世纪,在农庄经济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的乡村风景彻底改观,产生了“崇高的”和“如画的”新型风景样板,催生出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促进了风景旅游的兴起。最后,总结了西欧国土-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8世纪,在农庄经济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的乡村风景彻底改观,产生了“崇高的”和“如画的”新型风景样板,催生出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促进了风景旅游的兴起。最后,总结了西欧国土-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术语“风景”(Landscape)是一个含义丰富且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其含义具有相当的差异[1]。不同于中国——始终探究天、地、人之间关系的风景内含[1-2],西方的“风景”术语从早期强调土地、地方,意指领土整治;到文艺复兴时期,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图画表现形式;再到近现代,风景成为地方的外在表现[3],形成西方完整的风景体系,对园林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目前,国内对风景的研究形成了基于感官审美认知和科学分析认知两大研究主题。其中,感官审美认知研究延续自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的视觉审美内含,主要集中在绘画、摄影等艺术和文学领域,探讨风景的本质与形成过程[4]、风景的入画方式[5-6]及观看之道[4,7]。
科学分析认知研究则横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人文领域涉及风景园林学、人文地理学、景观人类学等学科,各有侧重地探讨传统风景的认知和营建机制[8],风景遗产的价值识别、活态保护与利用[9];而自然领域则以景观生态学为代表,研究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探索蕴含的机制机理和景观管理方法。虽然上述研究积淀颇多,但与风景园林学科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研究较少,如“风景”的含义及其演变,国土、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研究等。因此,本文对19世纪以前“风景”一词在西语中出现的历史背景、含义演变、形成的风景样板对园林艺术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风景园林理论的发展有所裨益。
科学分析认知研究则横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人文领域涉及风景园林学、人文地理学、景观人类学等学科,各有侧重地探讨传统风景的认知和营建机制[8],风景遗产的价值识别、活态保护与利用[9];而自然领域则以景观生态学为代表,研究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探索蕴含的机制机理和景观管理方法。虽然上述研究积淀颇多,但与风景园林学科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研究较少,如“风景”的含义及其演变,国土、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研究等。因此,本文对19世纪以前“风景”一词在西语中出现的历史背景、含义演变、形成的风景样板对园林艺术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风景园林理论的发展有所裨益。
1术语“风景”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最初含义
中世纪后期,西欧人长期受到饥荒、瘟疫和战争的摧残,生活处于十分压抑的状态。随着中世纪的结束,社会与自然关系发生变化,尤其是领土治理模式的进步,改善了西欧人的生存环境,使“风景”这类含有“美好事物和环境”意义的术语在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中应运而生。
1.1术语“风景”出现的历史背景
11世纪起,受益于适宜的气候条件,欧洲农业丰产丰收,人口大幅增长,既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又提高了对粮食的需求,导致开垦土地的行为大大增加。此时的土地主要用于谷物生产,较少用于畜牧业,导致肉类产量稀少,只能供给领主、贵族和少数富裕的社会阶层,而大多数人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低脂质的饮食为主,这使得欧洲人的寿命普遍较低,佝偻病等疾病高发。此外,围绕土地使用,贵族与农民之间爆发大量矛盾,由于农民缺少土地的个人所有权,因而在土地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
14世纪初,原本适宜的气候状况开始恶化,农作物收成大幅下降,加上前期人口的强劲增长,使得粮食产量难以满足生存需求,欧洲西北部出现了“大饥荒”(GreatFamine)。人们被迫放弃适合饲养牲畜的土地而改种粮食,导致获取蛋白质食物的机会更少。在这种情况下,虚弱的西欧人又遭到鼠疫的袭击,人口急剧下降。同时,宗教争议和国家战争、农民起义和地方冲突频发,摧毁了无数乡村,农场被掠夺,人们的生活更加艰辛。
1.2领土治理方式的进步促使了风景的出现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欧洲西北部弗里斯兰(Friesland)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理方式:当地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在临近北海的低洼沼泽地上堆土成台,其间开挖排水沟渠,避免大潮时被海水淹没,并在土台上开垦种植,逐渐形成大规模的圩田。通过对荒芜无主的海滩开展领土治理,围垦造田,农民不仅获取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基本满足了生存需要,形成了1个相对独立的、不受原有领主约束和压迫的社会群体,以及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而且扩大了领土面积,改变了原本荒芜的风貌,塑造出独特的领土特征。
至15世纪中叶,西欧人回归到相对和平安宁的生活,领土治理方式的进步也使食物相对丰盛起来,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再次增长,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冀,促使“风景”等术语萌芽。
1.3术语“风景”的最初含义
正是在上述弗里斯兰海岸地区,15世纪中叶出现了欧洲最早的术语“风景”[10]1-2,确切记载可以上溯到1462年的3份荷兰语文书,等同于英语“landscape”的是“lantscap”,德语“landschaft”和丹麦语“landskab”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表1)。在拼写和意思上,这些日耳曼术语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11-12]。
荷兰语“lantscap”既可用来指景色,意为1个可供人欣赏的地方的图画;又可用来指环境,意为将领土和当地居民联系在一起的城镇或村庄的周围环境[11]。与形容词“vette”(肥胖的)组成词组“vettelantscap”,意为肥沃的地方,即富饶之地。因此,lantscap不仅是指1个地方的景色,还包括管理这个地方的社会结构,以及生活在这个集体建造的“聚落”中的小型社会的领土治理方式[13]。在德语中出现的术语“landschaft”则由land(地方)和schaft(社会)组成[11-12],也佐证了上述荷兰语术语的语义。
从词源上看,日耳曼语族“风景”术语的最初含义与土地、地方(land)关系密切,主要是指能提供或多或少的生活愿景、带有明显特征的那部分领土。当地居民也作为这个地方的组成部分,在此劳作和生活。另外,“风景”术语的出现还与领土治理模式的进步紧密相关。因此,风景的最初含义主要还是指领土整治,而不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图画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