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风景含义的转变与风景样板的形成
2.1风景含义转变的原因
14世纪中叶爆发的鼠疫不仅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也严重冲击了以教会为首的统治势力和神学文化,为人本主义思想萌芽提供了沃土。文艺复兴运动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基础的转变,促进了西欧各国政治经济、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宗教改革也使人们从中世纪面对现世的悲观态度和追求禁欲主义,转向享受现世的世俗人生乐趣,为园林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科技和经贸发展的带动下,西南欧国家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发现的美洲新大陆,被冒险家描绘成人间天堂,田园牧歌般的风景故事也被带到欧洲,改变了人们对风景的传统认知。
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下,欧洲人关于“世界”和“风景”的概念得到更新,描绘出一派美好的,甚至是乌托邦般的生活环境愿景,并通过绘画、园林等风景艺术形式迅速扩大其影响,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摆脱了宗教风格的束缚。法国思想家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年)指出,画家通过“扭曲”自然来创作,借口绘画应比自然更美。受此启发,风景美学家罗杰(AlainRoger)认为,风景的概念源于pays(土地、地方)的artialisation(艺术化)[14-15]。艺术家通过把自然风景树立为人们沉思的对象,使风景艺术走向人文化和世俗化,从而与风景的宗教属性拉开距离。
2.2再现领土治理成就的风景艺术
16世纪中叶,西南欧国家的语言中先后出现了“风景”一词。葡萄牙语“paisagem”出现得最早,随后出现了法语“paysage”和意大利语“paesaggio”等(表1)。
在词源上,这些拉丁语术语与日耳曼语术语都以“土地、地方”为基础。如法语“paysage”(乡村、风景)由pays(土地、地方)、paysan(农民)和age(犁辕、年代)演绎而成[16],意味着风景是农民耕作的产物。但其含义已不像日耳曼语强调“领土整治”,而是更注重“风景的图画表现形式”[17]。
但风景在展现领土整治的价值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教皇、国王等政治势力而言,风景常被视为其统治下的领土与社会的代表形象,并以风景宣扬自己伟大的领土整治成就和卓越的社会治理能力,这就极大促进了绘画、园林等风景艺术的发展。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庄园多是为教皇、枢机主教兴建的,并被欧洲各国的君主所效仿。
此外,在这个时期,虽然君主政体仍是欧洲各国的主要政治体制,但在领土治理方式上得到了改良。尤其是一些农学家开始批判封建土地制度,要求发展畜牧业,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食物。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土地的个人所有制,并取消集体土地和公地,就像英格兰开展的公地改革。另外,一些政治势力本身也产生了开展领土整治的愿望,就像荷兰人在沼泽湿地上整治圩田那样。为此,法国普瓦特万沼泽(maraispoitevin)地区还专门请来了荷兰工程师。
最终,西欧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领土整治与拓荒垦殖。此前西班牙、意大利只有很少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法国至少1/2、荷兰和德国2/3和英格兰4/5的土地都呈现闲置和荒芜状态[18]229。法国历史学家布瓦松纳(ProsperBoissonnade,1862—1935年)指出:“拓荒者被财产和自由所吸引,走向荒芜的田野,走向人迹罕至的森林、山地和沼泽,进行了1场史无前例的拓荒及移民,西欧的整个面貌改变了。[18]232”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许多乡村呈现出广袤且优美的田园风光。
国土风貌的改观使欧洲人对待自然和风景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中世纪畏惧自然,认为自然会诱惑人堕落的宗教自然观被抛弃,转而开始欣赏风景之美。“文艺复兴之父”彼得拉克(FrancescoPetrarca,1304—1374年)曾登上“普罗旺斯巨人”——旺图山(MontVentoux)观赏风景,开启了登山观景的新风尚,成为文艺复兴思想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7,19]。
可见,文艺复兴以后,拉丁语族中“风景”一词的主要含义不再是领土整治本身,而是强调风景的美学和文化价值,并借风景艺术来展现国土治理的理念和成就。
2.3风景样板的形成及其对园林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建立起风景的新概念,使之与文化艺术紧密联系,风景被看作是延续古代文化、传承美学思想,尤其是圣经中宣扬的美学样板的重要载体。田园生活和乐土(富饶之地)构成了风景艺术最重要的2个主题,成为绘画和园林的风景样板。
2.3.1田园生活样板和乐土样板
《旧约·诗篇》(Bible"Psalm")第23篇《大卫的诗》(APsalmofDavid)中写道:“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至可安歇的水边。”诗中描绘的牧场、荒原、山谷及吹奏“潘神之笛”的牧羊人,勾勒出一派令人迷恋的田园风光。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公元前70—前19年)曾大力讴歌田园生活,他的诗作《牧歌集》(Eclogues)、《农事诗》(Georgics)等在欧洲脍炙人口。圣经宣扬的美学思想与维吉尔的田园生活诗作相结合,形成了田园生活风景样板,直到18世纪末,一直被欧洲人所珍视。
同时,富饶的风景和丰盛的食物构成了乐土风景样板,与“vettelantscap”(富饶之地)的含义相吻合。16世纪尼德兰地区的画家勃鲁盖尔(PieterBreugel,约1525—1569年)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雪中猎人》《农民的婚礼》《干草》(图1)等现实主义风格的风景画,表现了弗拉芒地区富饶的风景、快乐的农民节日和丰盛的食物,被称为欧洲美术史上第1位“农民画家”。
2.3.2风景样板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园林成为与绘画同等地位的风景艺术形式。与画家一样,造园家也致力于重新发现和认识古罗马园林样板。奥维德(Ovid,公元前43—前17年)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小普林尼(GaiusPliniusCaeciliusSecundus,约61—113年)的书信、老普林尼(GaiusPliniusSecundus,约23—79年)的《自然志》(NaturalisHistoria)、瓦罗(Varro,公元前116—前27年)的《论农业》(RerumRusticanum)等古籍详尽地描述了罗马的别墅园林,激发了人们对田园生活和园林情趣的向往,纷纷在风景秀美、环境宜人、生活便利的城郊和乡村建造别墅园林(图2)。
中世纪,意大利园林包裹在高大的墙内,主要用来种植蔬菜、水果和草药等实用性植物。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打破了横亘在花园、建筑和外部风景之间的园墙,将城市和乡村风景借入园林。阿尔贝蒂(LeonBattistaAlberti,1404—1472年)强调别墅应拥有较好的视野,以“俯瞰城市、领地、大海或大平原,以及丘陵和山地”[20]21。
15世纪后期,意大利园林的规模还较小,显得朴实无华。园内以围绕雕塑、泉池布置的花坛为主,点缀盆栽的柠檬、柑橘,注重在建筑中俯瞰花园或眺望园外风景。如费索尔(Fiesole)美第奇别墅坐落在一座岩石山上,以俯瞰佛罗伦萨而著称[20]34-35(图3)。
16世纪上半叶,园林艺术受到政治势力的青睐。为了体现园主的权力与富有,园林的规模越来越大,追求宏伟和华丽。花园由系列台地组成,围绕水渠、泉池布置花坛,园内种植浆果、桑树、柑橘等植物,整体上有如精美的乡村田园。同时,也都可在建筑和园林中眺望城市或乡村风景。
园中还借助泉池雕像、洞府壁画等石作艺术,加强田园生活等文化主题。波波里花园洞府前的岩壁画,展现了牧羊人的快乐生活场景;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中的潘神像和发出鸟鸣声的水风琴、牧羊人(Pastori)泉池、农夫雕像及乡村野趣泉池中的凝灰岩洞府,都强化了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风景主题[21]73-77。
受乐土样板影响,文艺复兴园林保留了实用性的特征。《农业的舞台》(LeThéatred'Agriculture,1600年)提到“大型园林应包含菜园、果园、药草园等实用园和游乐性花园四部分,而且各部分的重要性应与其产出成正比”[21]95。由于菜园和果园的经济价值高于药草园和游乐性花园,因此应占有更大的空间。从16世纪初法国红衣主教安布瓦兹(CardinalAmboise,1460—1510年)的庄园和20世纪初仿建的维兰德里(Villandry)庄园中,都能感受到乐土样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