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时景研究的3个进展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国内外时景研究的3个进展

日期:2023-10-21 18:03:59     作者:陆磊    浏览:0    
核心提示:“时景”(ShiJing)一词概括了时序变化与时空交融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品题美学特征[1]70,被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炼总结为“时景为精”[2]79的重要营园规律[3],强调造园营境应“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2]51“切要四时,何关八宅”[2]243“开林须酌有因,按时架屋”[2]71等。
国内外时景研究进展
 
摘要:时景(ShiJing)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营境的重要组成因子,概括了时序变化与时空交融的风景园林美学特征。通过文献阅读与总结,梳理“时景”来源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得出:1)“时景”(ShiJing)和“风景”(FengJing)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致性,时景的分类往往受到“天景”“四时之景”等因时划分方式的影响;2)国内基于风景园林时间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时山水诗画、时间意象及园林时空一体化三方面,而西方国家近几年才开始关注时间景观,但与中国传统的时景观念存在明显的区别,泛东亚其他国家对时景的关注则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基于研究现状提出了从溯源角度探讨时景景观化过程与时景风景营建体系构建,基于时景角度进行审美指标构建及时景应用模式探索的展望。
 
“时景”(ShiJing)一词概括了时序变化与时空交融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品题美学特征[1]70,被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炼总结为“时景为精”[2]79的重要营园规律[3],强调造园营境应“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2]51“切要四时,何关八宅”[2]243“开林须酌有因,按时架屋”[2]71等。
 
时景是中国风景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联系,“时景”一词体现了古人因循时序和伴景而居的人居智慧,也反映出中国极具特色的宇宙观。然而,通过对国内风景园林时间观的文献梳理,发现具体以“时景”一词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表现为:
 
1)对时景相关的研究较为分散,很多时候“天景”“气象景观”等概念代替“时景”出现,“天景”也并不能涵盖“时景”的全部范畴,对风景园林时间元素的研究隐匿于造景元素的分析之中;
 
2)对风景园林时间性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时景”还未形成具体的概念,大多数对风景园林时间性的研究仍然将“时空”融为一体,通过空间研究来表现风景园林的时空观念。因此,本研究可以为“时景”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与传统园林和风景名胜的形成发展有着不可分割。
 
时景审美概念起源
 
1时景缘起
 
1.1时景审美概念起源
 
“时”——时和岁稔,雪月风花。《说文解字》对“时”的解释为:“时,四时也。本春秋冬夏之称。”上古时期,面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先民们生发出朴素的自然崇拜观念[4],同时又顺应天时,依据时间影响而进行各项活动,如农耕劳动,所谓“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5]。统治者、哲学家们根据时间特征构建了四时论,划分出四季、“八风”、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6]等时间概念,并总结出相应的时令特征与习俗规律,甚至与伦理哲学内涵相契合[7]。
 
“景”——风景佳丽,人与天调。《说文解字》云:“景,光也。”“景”的组词释义中“风景”“景物”“景象”“景致”等都具有“天气”“阳光”等含义[8]。刘滨谊对“风景”观的溯源指出“风”与“景”的形成,与先民生产活动、祭祀祈祷中对“风气”“日光”等的规律认知和人居实践有关[6]。魏晋南北朝,山水审美体系构建,与四时有关的山水诗画开始出现,并进一步促成唐、宋时期“园林诗”“四时画论”等的形成,以及“八景”“十景”品题系列的构建[1]70-77。
 
冯晋从诗文文本的角度探讨“景”的概念演变和与时间的关系,指出时景在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变迁特性[9-10]。随着山水审美观的建立,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景”往往与特定的时间或天象相关,白居易的诗文中“景”指代“风景”,诗歌常以四季大气变化的瞬时之景作为背景[9]。唐代诗词中,“景”常常反映特定时节的风光景色,而到了宋代,园林与名胜纳“四时之景”以体现宇宙大观[11],绘画与园林同时体现了一种共同的“时景观念”,这一时期诞生的“西湖十景”集称景观便是“天时”统摄人文风景的典型代表[12]。

明代借“时景”以反映心物,由计成总结出“时景为精”的营园规律[3],而到了清代“景”以娱乐为主,已经较少刻意突出时间属性[10]。时景文化在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并走向世俗化,涌现出了大量的题名景观和以时间意象为主要特征的园林景点。上述对“景”的认知均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当代园林书籍也已经对“景”,特别是对“借景”的方法有了深入的总结[13],“应时而借”借“四时之景”已成为一种以重视时节感知为突出特点的重要营建方式[14],但对于“时景”在各个阶段具体建设模式的变迁过程并没有做进一步讨论。
 
在风景品题美学特别是在“八景文化”的产生过程中,“八”“八景”“八景诗文”“八景图”都与时景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道教认为“八景”体现四方和日月星辰[15],八景图也是在四时画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5-16]。八景文化反映出上至国家统治者、文人士大夫,下至乡野村夫,注重自然的生产生活经验[17],形成了以时间景象为典型的风景题名景观,甚至传播了到日本、朝鲜、韩国等泛东亚地区[18]。
 
因此,不难发现,“时景”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审美体系的构建有着密切联系,而时景文化所体现的古代人居智慧和传统“时空观”和“宇宙观”[19],以及各个时期如何“以时统位”的时景营建值得深入探讨。
 
时景审美概念起源
 
1.2时景分类
 
清代汤贻汾在《画筌析览·论时景》中总结:“春夏秋冬,早暮昼夜,时之不同者也;风雨雪月,烟雾云霞,景之不同者也。景则由时而现,时则因景可知。[20]”陈从周先生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中将“园林风月景”划分为有规律的天象变化(如日升日落、四季轮回等)和灵活多变的天气变化(如云、雾、风、雪等)[21],天象气候风景具有规律和长效性,天气气象风景则具有偶然和瞬时性,且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如冬季雪景等。张家骥在《园冶全释》中也指出:“一年之春、夏、秋、冬,一日之朝、昼、夕、夜,均谓之四时。

[22]”吴文丽、金荷仙对村落自然风景分类时,又将气象气候类划分为“天象景观”“气象景观”和“时间景观”3类[23],与陈从周先生对“风月景”的划分相比,具有规律性的天象变化单独细分为“天象景观”(即日、月、星、辰,古代又将自然光景的典型——日、月、星统称为“三光”[24])和“时间景观”(即四时之景——“一日四时”“一年四时”等)。由此可以看出,学者对于时景的划分往往受到“天景”“四时之景”等观念的影响,然而在时间景观的分类中时常忽视了受时间影响的物候风景,物候风景以物寓候,典型的如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时景周而复始,生命的变化与非生命的变化共同构成其“天然图画”。
 
近几年学者对风景园林时间属性的研究展开了新的思考与新的分类。徐晓晴对江南私家园林的时间研究划分为“自然时间”“历史时间”和“宇宙时间”3个维度,其中“自然时间”即为“时景”的具象范畴,又与动植物、山水、建筑等造园要素及气候这一天景要素相耦合[25]。而罗曼等在对钱塘十景之一的“浙江秋涛”时景特征进行总结时,则按照“时序地域”“时节地方”“时宜风景”“时代名胜”来划分,将“天时”“地利”与“人和”相结合[26],超越了传统根据气象四时等概念进行划分的风景园林时间性研究范畴。这些角度或许可以为风景园林时景的系统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更多关于国内外时景研究进展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