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风景园林时间性研究范畴
2.2.1西方风景园林时间性研究
文化的差异造成西方主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时间,因而西方古典园林中很少关注时间层面的审美,可能只有艺术家才会关注时间的艺术,如(美)托马斯·丘奇(ThomasD.Church)的风景画《日落》(Sunset)等在20世纪60年代常出现在美国的一些风景园林杂志上[81]。而在城市与建筑维度,较少有设计师关注城市和建筑空间的时间性变化,(瑞士)希格弗莱德·吉迪恩(SigfriedGiedion)[82]、(意)布鲁诺·赛维(BrunoZevi)[83]等建筑师虽然关注城市与建筑中的空间-时间问题,但往往是把时间看作建筑空间的配角。近年来,一些西方的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开始逐渐关注时间之美。
2012年美国建筑历史学会(SocietyofArchitecturalHistorians,SAH)风景园林历史分会在底特律召开以“时间景观”(LandscapesinTime)为主题的研讨会,《StudiesintheHistoryofGardens&DesignedLandscapes》杂志在2014、2016年均设有时景方面的主题,2014年《景观设计学》杂志也以“时间景观”(TheLayersofTime)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撰文。
2012年美国建筑历史学会(SocietyofArchitecturalHistorians,SAH)风景园林历史分会在底特律召开以“时间景观”(LandscapesinTime)为主题的研讨会,《StudiesintheHistoryofGardens&DesignedLandscapes》杂志在2014、2016年均设有时景方面的主题,2014年《景观设计学》杂志也以“时间景观”(TheLayersofTime)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撰文。
但国外学者所关注的时间景观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时景相比也具有明显区别。早期的设计师关注较为表象的时间意象,如法国风景园林师伯纳德·拉索斯(BernardLassus)将时间作为设计策略,在他对于场景叙事性的设计中,考虑将光、风、气味等用于场所感的构建,并且根据不同的时间、节日等创造活动[84]。国外的文学花园,也将时间意象(如云、雨、日落、月等)作为文学戏剧的重要背景[85]。近10年西方的设计师探讨了时间景观(时景)的创新操作方式。
在西方设计师看来,岩石、木材、工业遗产等景观材料都沉淀了历史的痕迹;设计本身又能体现时间的流逝,如植物的季相性、生长性等[86]。(美)卡罗尔·R·约翰逊强调了树木的生长对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87];而对(美)詹斯.詹森(JensJensen)来说,景观中蕴含着时间与生命的美,他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将日出日落作为组景的重要组成[88];(丹麦)斯蒂格·L·安德森指出天气等环境背景会对人在景观中的氛围感知产生影响[89];建筑师(美)大卫·莱瑟巴罗则提出了建筑时间的3种维度:世界时间、项目时间、体验时间,除了天象环境等因素影响建筑材料外,建筑的生命还与项目使用年份及建筑体验瞬间有关[90];(巴西)贝尔纳多·迪亚斯等以建筑衰退为主题进行雕塑设计,形成“时间雕塑”(Timescape)[91];同时西方建筑师还十分注重光景营造,如挪威阿尔塔北极光大教堂,充分利用北极光透过狭长竖条窗形成光与影的变化[92]。
在西方设计师看来,岩石、木材、工业遗产等景观材料都沉淀了历史的痕迹;设计本身又能体现时间的流逝,如植物的季相性、生长性等[86]。(美)卡罗尔·R·约翰逊强调了树木的生长对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87];而对(美)詹斯.詹森(JensJensen)来说,景观中蕴含着时间与生命的美,他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将日出日落作为组景的重要组成[88];(丹麦)斯蒂格·L·安德森指出天气等环境背景会对人在景观中的氛围感知产生影响[89];建筑师(美)大卫·莱瑟巴罗则提出了建筑时间的3种维度:世界时间、项目时间、体验时间,除了天象环境等因素影响建筑材料外,建筑的生命还与项目使用年份及建筑体验瞬间有关[90];(巴西)贝尔纳多·迪亚斯等以建筑衰退为主题进行雕塑设计,形成“时间雕塑”(Timescape)[91];同时西方建筑师还十分注重光景营造,如挪威阿尔塔北极光大教堂,充分利用北极光透过狭长竖条窗形成光与影的变化[92]。
与中国古代时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当代西方学者、设计师对时间的思考具有极大的哲学批判性,西方视域下沉淀与感悟的时间美学,涵盖瞬时、景观序列、历史、未来4个维度[93-94]。思考过去,涵盖地质景观、地理设计,英国废墟景观便是利用时间营造景观的一种重要模式[95];思考未来,考虑景观的面貌随时间的变化。国外风景园林教学还十分重视四季景观设计(SeasonInterest)的环节,时间性的景观设计除了考虑四季景观的变化、植物的搭配及不同季节的景观使用需求外,更要达到设计之于时间的体验[96]。中国古人在时景体验层面远远领先于国外,然而时下的许多设计师却做得不足,景观很少具备时间性参与的活动,缺乏场所的认同。
2.2.2泛东亚其他国家的时景研究
受我国园林文化的影响,日本、韩国等泛东亚国家对于时间的关注与我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唐朝园林文化、八景文化和借景[97-98]理念的传播,使得时景文化也随之传播。日本平安时代曾流行过一种“四季花园”(shikitei,四季庭)的景观模式,亭的布局与中国的五行、四时理念相一致[99];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秋赏红叶的文化,被称为“红叶狩”(紅葉狩)(图2),京都庭院也开始种植红枫。江户时期的诗歌中,月景是常见的文化意象[100],赏月习俗从我国传入日本,在日本称为“月见”,如桂离宫月见台、月波楼就是极佳的赏月、赏秋景的地点。
日本八景命名多受到我国“潇湘八景”母题的影响[101],且夕阳为常见的时景意象[102],于水边观景,天景与水景相互交织,波光粼粼。直到现在日出、日落景观依旧受到市民的喜爱[103]。日本的禅宗园林特别是枯山水庭园的营造注重感悟自然,对于生命自然与时间的感悟也颇深。而韩国传统风景园林“楼亭苑”的布局、命名也常常与气象因子相结合,如月峰亭、云皐亭等[104]。
日本八景命名多受到我国“潇湘八景”母题的影响[101],且夕阳为常见的时景意象[102],于水边观景,天景与水景相互交织,波光粼粼。直到现在日出、日落景观依旧受到市民的喜爱[103]。日本的禅宗园林特别是枯山水庭园的营造注重感悟自然,对于生命自然与时间的感悟也颇深。而韩国传统风景园林“楼亭苑”的布局、命名也常常与气象因子相结合,如月峰亭、云皐亭等[104]。
综上,泛东亚其他国家与我国古代在时景的应用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尤以赏秋赏月为典型特色,但相比之下,对于风景园林时间性的关注程度不如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