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景观网络
3.2.1航运交通网络
自唐末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日渐兴盛,泉州沿海逐渐形成了多条航运交通,可分为2种类型。
1)区域性航运交通。古时晋江和洛阳江江面宽阔,可供大型船只通航,是泉州湾诸港连接安溪、永春等内陆城镇的重要交通航线;泉州近海一带则分布多条国际航线,向北连接高丽与日本,向南可达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阿拉伯等地。
2)地方性航运交通。古时泉州沿海平原一带分布诸多独流入海水系,水路交通优越,是船只往来于港口与内地之间的重要交通线路,如毛细血管般将村镇与港口联系起来。宋元商贸繁港口、仓库、桥、塔等服务设施遍布,改变了航线周边原始自然的郊野景盛之时,航线附近桅樯云集、舟车往来、市肆林立,观风貌。
3.2.2舟船往来的港口空间
频繁的海洋商贸活动孕育出了一系列商业繁华的货运港口(图6)。至明清时期已有“三湾十二港”之称,即泉州湾内后渚港、洛阳港、蚶江港、法石港,深沪湾周边福全港、深沪港、永宁港、祥芝港,以及围头湾内安海港、石井港、金井港、围头港。此外,还散布有乌屿港、梁安港、石湖港等大中型港口,至于沿海地区时兴时撤的小型商贸港口更是数不胜数,沿海居民可随时随地根据商贸需求在村庄附近海岸线上设立出海口,极为灵活。
大大小小的港口呈点状遍布在泉州海岸线上,既是航运景观的组成部分,也促进了周边山海环境的风景化。如宋时泉州湾内石湖港周边商船络绎不绝,为满足商贸需求,人们在港口旁金钗山上建六胜塔,在西南侧沿海堤建造连接泉州城的海岸长桥。
大大小小的港口呈点状遍布在泉州海岸线上,既是航运景观的组成部分,也促进了周边山海环境的风景化。如宋时泉州湾内石湖港周边商船络绎不绝,为满足商贸需求,人们在港口旁金钗山上建六胜塔,在西南侧沿海堤建造连接泉州城的海岸长桥。
3.2.3船只建造与维修场所
唐至明清,泉州一直是我国主要造船基地,造船、维修场所众多。目前已知的泉州造船场所主要分布在泉州城南门外的车桥澳(圆通港)、后山社、城南厂口街,城东南郊的法石(乌墨山澳、鸡母澳)、后渚,晋江江畔的申公亭,以及惠安西坊乡等处[19],并且南安、晋江、安海等地沿海一带的诸多水澳处也分布有规模不一的造船场所,正如古文所载:“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筹财力,兴贩牟利而已”[20],体现了造船业在泉州沿海地区分布的普遍性与广泛性。
3.3海洋商贸区域景观空间格局
在海洋商贸的带动下,泉州沿海地区修建了诸多为海洋商贸服务的设施,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将港口与内陆城镇连为一体,塑造了特征鲜明的海港区域景观风貌(图7),具体表现为以下2点。
1)港市珠连,水陆成网。在历朝历代的经营下,泉州沿海形成了与市镇相依、以“三湾十二港”为主的面状海洋商贸区域景观。从分布上可以看出,由海洋商贸设施所形成的景观主要分布在海岸线附近,集群特征突出,并沿水陆交通要道向内陆地区延伸,在水陆交汇处、河流入海口处设施建造强度较大。
2)设施成景,多点散布。在空间结构上,港口、津梁、高塔、祠庙等以点状形式分布在沿海平原各处,通过交通关系、视线联系、商贸交易等方式与周边自然或人文要素发生互动,并且这些点状要素多分布在自然环境优美之处,或据山,或临水,逐渐成为区域中的风景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