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昆明公园建设与公共空间拓展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近代昆明公园建设与公共空间拓展

日期:2023-10-20 22:14:13     作者:王世礼    浏览:0    
核心提示:目前对中国近代公园建设发展的研究大多以东、中部政治中心及通商大埠为范本,并以西方近代公园引入及皇家与私家园林开放为主线,但忽视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与现代城市公园的承继、结合与转化。
混杂的现代性:近代昆明公园建设与公共空间拓展
 
摘要:目前对中国近代公园建设发展的研究大多以东、中部政治中心及通商大埠为范本,并以西方近代公园引入及皇家与私家园林开放为主线,但忽视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与现代城市公园的承继、结合与转化。中国近代公园建设尽管以西方近代公园范式的传播和拓展为显象,但是无法脱离传统公共园林及其建设经验。
 
在追溯近代昆明从传统公共园林到现代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传统公共园林建设经验与西方城市公园范式对近代昆明公园建设与公共空间拓展的双重影响,并尝试对其混杂的现代性特征进行解读。

近代昆明公园建设与公共空间拓展
 
 
1背景
 
公园(publicpark)作为近代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publicspace),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欧美,并于19世纪末被引入中国。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公共娱乐、社交的开放空间,更在于它代表了一套现代的都市生活理念,包括现代的作息习惯、休闲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对于现代市政和市民的想象。因此,在近代中国,公园建设俨然成为塑造都市现代性(Modernity)①的重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近代城市研究的空间转向,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顺势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取得丰硕成果②。不过,既往研究大多以东、中部政治中心和通商大埠为范本,并以西方近代城市公园引入及皇家与私家园林开放为主线,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与近代城市公园的承继、结合与转化。
 
城市公园被定义为“供群众游乐、休息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的公共园林”[1],或“供公众游览之园囿”[2],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公众性、平民性。按此定义,古代中国并不缺乏供百姓休憩娱乐的公共园林,如定期或不定期对百姓开放的寺观园林、官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等——尽管上述传统公共园林并不完全具备西方城市公园的公共性(public)③。
 
中国近代公园建设虽然以西方城市公园范式的传播和拓展为显象,但是无法脱离传统公共园林及其建设经验。本文聚焦于近代昆明的公园建设与公共空间拓展,在追溯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传统公共园林建设经验与西方近代公园范式对近代昆明公园建设与公共空间拓展的双重影响,并尝试对其混杂的现代性特征进行解读。
 
标签: 昆明公园建设
>更多关于昆明公园建设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