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昆明的3个公共园林建设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明清时期昆明的3个公共园林建设

日期:2023-10-20 22:11:13     作者:王世礼    浏览:0    
核心提示:昆明城内外公共园林的建设维护主要由寺观僧道与地方官员、士绅、商人共同负责,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拨款或官员、士绅、商人的私人捐款。如城中五华山上园林的培护历经元明清3代,
明清时期昆明的公共园林建设
 
2.1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结合

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结合
 
边疆省会城市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中部,群山环抱、滨水临河、风景旖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城外有盘龙江、滇池、草海、西山、蛇山、玉案山,城内有翠湖、圆通山(螺峰山)、五华山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图1)。

正所谓“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左环金马,右拥碧鸡,列昆海以为池,枕螺峯而带郭,川原平远,沟洫纵横,水秀山明,南州冠冕”[4]。清代云南巡抚王继文曾赞叹:“夫昆明为六诏之巨区也,碧鸡、金马森列如画,而滇中建其中……群山四拱,秀耸郊原,一水南潆,广浮四郭,形势之佳,以斯为首。[5]”明清2代是昆明园林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初昆明城(云南府城)兴建之时,城内外凡有林壑之美的地方,如五华山、九龙池、云水乡、思召堂、海庄等,均建设亭台阁榭,辟为园林。其中于五华山上建聚远楼、泰然堂、真意亭、旷怡楼等,“滇南之景,一览具在”“以为游观之所”[6]。而九龙池(翠湖),明初有河与滇池草海相连,后人植荷其中。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于湖中建亭,“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7]。又如大观楼,明代为黔国公沐氏训练水军休息之所,继为观音堂,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之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光山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8]。

明初昆明城(云南府城)兴建之时

此外,城内外众多的祠庙寺观与自然山水相结合,亦成为游览胜地,如圆通寺与圆通山,潘公祠、诸葛武侯祠与五华山,大德寺与祖遍山,以及城外龙泉寺与黑龙潭、金殿寺与鸣凤山等。清代,昆明一些文人雅士在前人“昆阳六景”④的基础上将昆明的城市景观概括为“昆华八景”,即螺峰叠翠、五华鹰绕、金碧交辉、虫山倒影、云津夜市、古渡渔灯、壩桥烟柳、商山樵唱(图2)。其中,城内的螺峰山(圆通山)、五华山和九龙池(翠湖)等处均成为昆明知名的游览胜地。这些依托自然风景与历史名胜建设而成的公共园林,遵循“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⑤的建设原则,具有山、水、植被、建筑四大构景要素,既有自然之美,又兼有人文之胜。
 
2.2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明清时期,昆明的传统公共园林,不仅是官员士绅、文人墨客留恋的地方,也是成千上万百姓举办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明末昆明人高应雷⑥所记:“城西郭外为黔国西花园,名卉缤纷,穷宇内之奇丽……北门外20余里,金汁河、银汁河左右皆桃林,或间以樱桃、海棠,锦灿霞铺,苍汉俱红……至东西郭二十里间,皆士大夫所构园亭圃业。素馨挽架,茉莉搀篱,匝地香葩,莺蝶亦醉。届期则国中罢市,红翠出游,舞妓歌童,丝管迭韵。碧鸡、金马之胜,固不逊曲江、锦城也。[10]”又如《光绪昆明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昆明骚人韵士每到阳春三月,到螺峰山赏花;中秋节,到螺峰山“明月石”赏月;每年九月九日,到螺峰山登高,饮菊花酒,咏菊花诗[3]29。这些传统公共园林介入昆明城民间岁时风俗,与庙会、节日相结合,成为集市、游乐、停宿等活动的聚集地。

《雍正云南通志》曾记载:“昆明人士每逢节日,喜游山寺古庙,何日往游,俱有定例。届时游人扶老携幼登山涉岭,较平日为盛。[11]”民国《昆明市志》也载有:“在昔一般人士最好登山玩水,常远游山寺古庙以聚会。如正月七日东岳庙;九日金殿;二月二日张仙会;三月三日西山,二十三日黑龙潭;四月八日沸佛会;五月五日螺蜂山;六月十九日观音会;七月十五日放河灯;八月十五日泛舟草海,二十六日古亭庵,九月二十八日南天台,视如定例。[12]67”这些公共园林中的游憩活动在某些方面与今日的现代公园活动类似,融文化、商业、社会和娱乐功能于一体。人们在园林内游山玩水、交友聚会,观看表演,购买土特商品,品尝地方风味。
 
2.3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培护
 
明清时期,昆明城内外公共园林的建设维护主要由寺观僧道与地方官员、士绅、商人共同负责,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拨款或官员、士绅、商人的私人捐款。如城中五华山上园林的培护历经元明清3代,元初平章政事赛典赤倡建悯忠寺庙,元末梁王脱欢普化发动属官捐俸重修全寺。其间,善男信女在山上广植树木,初具规模。明初,日本僧人昙演在寺东建“聚远楼”,“后定边伯(沐昂)乐其胜,乃重修之”[5]。
 
此后,黔国公沐璘在寺东竹林中建盖“泰然堂”“真意亭”。五华山西南又有和尚宗戒建造“旷怡楼”,进而五华山殿阁矗立,楼堂相间,成为本地著名的园林之一。至清代,地方官员先后倡修了拜云亭、武侯祠、潘公祠、劳公祠等,供地方官员习仪和百姓祭祀,成为五华山新的胜地。官方与民间共同培护下的公共园林,既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顺其自然、返璞归真,同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倡导修身养性、与民同乐。
 
其建设过程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风景的维护与塑造,更有传统礼制与教化意义的表达。所谓“鼓舞于上者为风,习染于下者为俗”,礼制与教化既是官方的愿望,也是民间的祈求。这一点体现在园林中祠庙寺观的修建、亭台楼阁的命名,乃至楹联题刻的内容等各个方面。可见,明清时期,昆明不仅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公共园林,而且孕育出深厚的公共园林文化和造园传统。
 
标签: 昆明公园建设
>更多关于昆明公园建设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