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为什么是山水园

   2023-10-16 0
核心提示:园林发展的历程是实用性不断减弱、观赏性不断加强的过程。到了园林需要更多的欣赏功能以后,园林便有了承载人们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意义,建造园林的目的就是在大地上建造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
中国园林为什么是山水园
 
当人类结束渔猎或游牧生活,开始了农耕定居并建设家园,园林就产生了。那些可以被认为是园林雏形的一些人工环境最早都是实用性的,或是种植作物、蔬菜和果树以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院子,或是为祭祀及宗教仪式而建造的特殊场所。这些都是园林的起源,也是园林最初的样子。
 
从整体上看,园林发展的历程是实用性不断减弱、观赏性不断加强的过程。到了园林需要更多的欣赏功能以后,园林便有了承载人们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意义,建造园林的目的就是在大地上建造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然而,人类毕竟难以想象出从未见过的事物,任何乌托邦的理想其实都是基于现实的畅想,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各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早期人类对理想世界的期盼也各有差异,他们营建的园林必然也是大相径庭的。
 
世界上具有悠久园林营建历史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区域都位于欧亚大陆及北非。古埃及干旱少雨,肥沃的土地集中在尼罗河泛滥河谷,周边是茫茫沙漠,几无大片林地,更少秀美山川,理想的世界就是尼罗河两岸丰产富饶的农田。从古埃及的墓室壁画中可以看到,古埃及的园林都是食物生产与游憩活动结合的,具有围墙、方池、水渠和凉亭的平地果蔬园。

在地势开阔平坦且气候干旱的两河流域,狩猎曾经是必需的生存方式,后逐渐演变出王室的猎园。古波斯多山但河流稀少,水异常珍贵,人们理想中的天堂自然是有清泉灌溉的农田。波斯的四分园就是对古老的灌溉农业景观的提炼与再现。埃及的果蔬园、美索不达米亚的猎园及波斯的四分园,作为传播广泛的景观类型,在后世持续影响着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相较于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中国是一个山明水秀、土地富庶的国度。占国土陆地面积近70%的山地、高原和丘陵孕育了无数河川,山与水构成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最初认知,也激发起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神往。对山水的欣赏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秀美的湖山就是中国人理想的生活空间。当园林从实用性转向了观赏性之后,园林的本质便是模仿自然山水,于是,就有了皇家园林中的林岗陂湖和私家园林中的山石泉池。
 
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山水并不仅仅是物质的空间,也是精神的世界。在与山川湖泽相伴共处的悠长历史中,古人早已将大地、山川、树木、花草入诗入画,山水田园哺育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也塑造了中国人平和恬静的性格。中国古人不仅钟情自然山水,还将山高水长寓意人的品行、道德、精神和理想,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中国园林为什么是山水园
 
于是,寄情山水、崇尚自然静寂与逍遥自得便成为历代文人标榜的一种人生态度,山水间是生活的居所,也是唤起和表现这种精神的境地。陶渊明在经历了城市樊笼的困扰之后,总算可以归返自然,尽情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之乐;谢灵运建山居于峰岭纵横、江湖萦绕、田连阡陌的风景之中,“左湖右汀……面山背阜”,“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王维在群山叠翠,峰峦秀起的辋川建别业,其中的每一个小园都与山水为伴,华子岗是“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欹湖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在庐山草堂,白居易可以“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山水间的生活,让人体会到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自由、恬静、清高和隐逸的人生。
 
不过,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可没有太多机会尽情享受这种山水田园之乐,就像宋代画家郭熙所说:“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如果城市离自然山脉及河湖不远,或能做到“目之所瞩”城外山水,然而却无法“身之所容”于山水之中,这对于热爱山水、欣赏自然的文人来说,必然是一个缺憾。
 
“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因而人们就将对山水的眷恋“引入”城中的住宅。如在堂屋中挂上山水画卷,或摆设山水屏风,以求“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但是这样的画上山水终究只是望梅止渴,可观望,却不能游赏,更无法居住。于是,人们便在合院式住宅的庭院中追求更真实的山水意趣。咫尺小院,可“一卷代山,一勺代水”,让“庭起半丘半壑,听以目达心想”,或是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令“半亩之地,却有尺幅千里的气势”。而大一点的院子,则以自然山水为摹本,写意地营建气韵生动、如诗如画的丘壑林泉,在“有若自然”的人工山水之间安排起居环境,使“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让园中的建筑都融入这片清雅山林,将主人带到可观、可游、可居的山水世界,象征性地再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

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会心山水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城市山林”实现了在闹市中隐逸、避世、蛰居、寄情山水的理想,独享心远地偏的山居生活境界,也可标榜园主独立的人格价值。
 
在持续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高山流水、武陵桃源就是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家园,以它们为原型,中国人建造了不计其数的山水园林,留下了丰厚的造园思想和遗产。今天的社会已与农耕社会完全不同,现代城市的尺度、规模、密度也远非前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可以比拟,建筑形式也有着天壤之别,城市园林已经不再是自我封闭的世外桃源。与历史上的山水园相比,虽然今天的园林仍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但实用的重要性在不断加强。园林要满足公众健身、运动、休闲、学习、观赏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具备过去山水园所没有的气候调节、雨水管理、生物栖息地营建、城市韧性塑造等更综合的价值。

今天,产生传统山水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已经消失,现代园林的功能也不能通过掇山理水、开池浚壑来实现。中国传统山水园在今天的意义并不在其形式,而在其思想,即通过将人工与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让身居闹市的人们依然能够享受到自然的情趣,这也是我们今天和未来的人居理想与目标。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