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公园遗产认知视角的区别与联系
本研究尝试从文物古迹、建成遗产、活态遗产3种视角切入认知历史公园的遗产属性。视角的产生得益于遗产保护的新发展、新趋势,背后原因是多元文化和地方实践在国际遗产保护领域这一舞台上交流、碰撞后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在学界的传播,进而影响我们对历史公园的认知。通过对不同认知视角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归纳,可以找到它们的发展脉络和相关性:文物古迹视角在原有文物古迹概念基础上延伸了文化景观、20世纪遗产等内容,建成遗产视角则包含了城市遗产、建筑遗产等相关内容,再加上活态遗产视角,基本涵盖了当前历史公园遗产研究涉及的各个视角。
除了传统的文物古迹视角,建成遗产和活态遗产视角虽在前人研究中已有涉及,但围绕历史公园深入剖析的尚少。然而,这2种视角对于历史公园而言十分重要,往往因为对两者认知不足导致改造过程中未采用合适的保护策略,因此有必要重点讨论。在此基础上,辨析3个视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历史公园遗产认知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能让我们意识到遗产理论发展对历史公园遗产认知的推动作用。
除了传统的文物古迹视角,建成遗产和活态遗产视角虽在前人研究中已有涉及,但围绕历史公园深入剖析的尚少。然而,这2种视角对于历史公园而言十分重要,往往因为对两者认知不足导致改造过程中未采用合适的保护策略,因此有必要重点讨论。在此基础上,辨析3个视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历史公园遗产认知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能让我们意识到遗产理论发展对历史公园遗产认知的推动作用。
2.1视角之间的区别
3种视角各自的切入点有所不同。
第一种视角从文物古迹出发,将历史公园作为点状单体的文物古迹进行共性认知。早期的文化遗产理论多从物质空间层面出发,不断拓展文化遗产类型。随着文物古迹、文化景观、20世纪遗产等概念的出现,历史公园逐渐被当作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被纳入保护视野当中,如英国邱园(KewGardens)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时对历史公园的理解多是作为单点的文物古迹而孤立于城市之中。
第二种视角从建成遗产出发,认为历史公园是历史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历史公园作为城市遗产的一部分进行关联性认知。建成遗产视角把单体的文物古迹拓展到整体的历史环境,是对遗产保护的一大贡献;该视角强调整体性保护,着眼点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第三种视角从活态遗产出发,将历史公园视为城市自然及文化系统的“生命体”进行个性认知。文物古迹、建成遗产等概念是西方话语体系下的现代遗产保护理论术语,而活态遗产概念及保护方法更多是由非西方世界国家所推动,从亚非拉美等地区的实践中总结而来[13]。历史公园活态遗产认知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关键在于其内涵不单单是文化的活态,也是自然的活态。历史公园复杂的“文化-自然”活态特性为管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建立对它的个性认知。
第一种视角从文物古迹出发,将历史公园作为点状单体的文物古迹进行共性认知。早期的文化遗产理论多从物质空间层面出发,不断拓展文化遗产类型。随着文物古迹、文化景观、20世纪遗产等概念的出现,历史公园逐渐被当作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被纳入保护视野当中,如英国邱园(KewGardens)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时对历史公园的理解多是作为单点的文物古迹而孤立于城市之中。
第二种视角从建成遗产出发,认为历史公园是历史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历史公园作为城市遗产的一部分进行关联性认知。建成遗产视角把单体的文物古迹拓展到整体的历史环境,是对遗产保护的一大贡献;该视角强调整体性保护,着眼点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第三种视角从活态遗产出发,将历史公园视为城市自然及文化系统的“生命体”进行个性认知。文物古迹、建成遗产等概念是西方话语体系下的现代遗产保护理论术语,而活态遗产概念及保护方法更多是由非西方世界国家所推动,从亚非拉美等地区的实践中总结而来[13]。历史公园活态遗产认知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关键在于其内涵不单单是文化的活态,也是自然的活态。历史公园复杂的“文化-自然”活态特性为管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建立对它的个性认知。
2.2视角之间的联系
这3种视角虽然切入点不同,但并非割裂存在。脉络联系上,3种视角均是沿着遗产保护理论发展历程而产生的,体现出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文物古迹视角缘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古迹单点保护,到了80—90年代转向文化与自然联合保护,随后在90年代对20世纪遗产保护进行了探讨;建成遗产视角受到21世纪初城市建成遗产概念扩展以及城市历史景观的影响;活态遗产视角则是在21世纪后,尤其是在2009年活态遗产方法(livingheritageapproach)提出后得到启发。
逻辑关系上,文物古迹是建成遗产和活态遗产视角的理论基础,后两者是在文物古迹基础上的批判性发展。建成遗产可理解为是对原有文化遗产类型的横向拓展;活态遗产则是从活态维度对原有文化遗产属性的纵向挖掘。
逻辑关系上,文物古迹是建成遗产和活态遗产视角的理论基础,后两者是在文物古迹基础上的批判性发展。建成遗产可理解为是对原有文化遗产类型的横向拓展;活态遗产则是从活态维度对原有文化遗产属性的纵向挖掘。
3种视角之间沿着时间脉络上有先后,在概念范畴上存在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建成遗产、活态遗产视角的滥觞均建立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理论批判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具有理论的延续性。建成遗产视角的提出并非否定文物古迹视角,而是从历史环境层面对原有孤立保护理念的一次发展,从单体的、孤立的文物古迹延伸到整体的、关联的建成遗产和历史环境,突出整体保护的重要性[14]。
此外,过去基于物质的保护方法(material-basedconservation)和基于价值的保护方法(values-basedconservation)正被活态遗产方法所革新,而前两者被认为是传统文化遗产理论的根基[15]。上述理论的演进启发我们将历史公园置于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去认知。另一方面,建成遗产概念自带活态理念基因,活态遗产的诸多类型又来自于建成遗产。
“文化特征”“场所”“有机演进”“关联性景观”“人地关系”“整体性保护”等是建成遗产研究中的关键术语,其所蕴含的内涵与活态遗产传达的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对活态遗产方法的提出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历史城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建成遗产同历史公园遗产类型一样,都具有鲜明的活态特性,均属于活态遗产研究的范畴。
此外,过去基于物质的保护方法(material-basedconservation)和基于价值的保护方法(values-basedconservation)正被活态遗产方法所革新,而前两者被认为是传统文化遗产理论的根基[15]。上述理论的演进启发我们将历史公园置于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去认知。另一方面,建成遗产概念自带活态理念基因,活态遗产的诸多类型又来自于建成遗产。
“文化特征”“场所”“有机演进”“关联性景观”“人地关系”“整体性保护”等是建成遗产研究中的关键术语,其所蕴含的内涵与活态遗产传达的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对活态遗产方法的提出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历史城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建成遗产同历史公园遗产类型一样,都具有鲜明的活态特性,均属于活态遗产研究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