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地城市生态空间的组织规律解析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重庆山地城市生态空间的组织规律解析

日期:2023-10-13 09:27:08     作者:谭瑛    浏览:0    
核心提示:山地城市作为一个渗流场①,是渗流过程中的多孔介质[14],山体、水系、动植物等自然要素是其中的流体。城市自然空间作为孔隙,为流体的流动提供空间;建筑、道路作为颗粒,对流体的流动起到阻挡作用。
渗流:山地城市生态空间的组织规律解析
 
1.1重庆山地城市生态空间“渗流”的规律特征
 
渗流是指流体在结构复杂的多孔介质内的流动[3-4]。在城乡规划领域最早对渗流,概念[10]的应用是识别团簇的特征与尺度[11],随后,相关研究拓展到城市肌理[12]、城市交通[13]、城市人流分布和规模预测[14]等方面。由于山地城市的特殊地形条件带来的自然要素的动态特征,自然与城市的组织关系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渗流特征。

 
 
山地城市作为一个渗流场①,是渗流过程中的多孔介质[14],山体、水系、动植物等自然要素是其中的流体。城市自然空间作为孔隙,为流体的流动提供空间;建筑、道路作为颗粒,对流体的流动起到阻挡作用。理想的渗流是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畅通流动的连续性活动;而真实的山地城市的自然要素的渗透形式以地形为主导,在平面上呈现为树枝状蔓延。早期山地城市背山面水的城市布局[10],是自然向城市单向连续渗透的初始过程;随后,山地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自然要素的渗透方向、渗透速率受到影响,呈现为单向间歇渗透;当前山地城市充分延展,因大型山水划分而形成有机组团式布局[15],呈现出双重孔隙介质②的裂缝-孔隙特征③(图1)。

重庆山地城市生态空间的组织规律解析
 
1.2重庆山地城市生态空间“渗流”的内在关联
 
地形、水体、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作为山地城市这一渗流场中的流体,其生成与发展具有动态性和方向性,并呈现出不同的流体特征。
 
地形在城市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表现为恒定的地形流。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部作用力呈现出平动或变形。相较于其他要素的水平方向位移,山体具有水平、垂直2个方向的流动特征,呈现无旋流和无压流特征,并形成峰、坡、台、谷等不同地貌,成为山地城市本底支撑及空间特色的主要体现,为水体的流动与汇集以及动物的活动迁徙提供路径与载体。
 
水体为山地城市的水系要素,具有明显的季相特征,因而水体流具有因时而变的非恒定流特性。水体往往充满整个流动空间,在压力作用下,由高向低做有序线性运动,呈现层流、有压流的渗流特性[4],结合地形和外部作用力形成了江、河、湖、海等类型。在地形转折处,部分水体绕自身的瞬时轴线做旋转运动,具有有旋流特点,进而形成湾、滩等自然空间形态。
 
动植物组成的生物流要素呈现非恒定流特性,绿地植被不仅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同时对于稳固山体、维系水网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植物有显著的季相变化,动物的活动既有大规模的规律性迁徙活动,也有不规则的日常活动,其行为具有紊流特性[4]。在城市环境中的动物的生存空间多为自然环境良好的绿化空间,可依托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度进行间接识别和量化。
 
1.3山地城市生态空间“渗流”的影响机制
 
流体的物理性质受到多孔介质、渗透性、浸润性的影响[16],渗透性是多孔介质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受到孔隙度、有效孔隙、死端孔隙的制约,而浸润性则受到浸润面和浸润线④的大小、高低的影响。山地城市因其随坡就势的组团布局方式,渗透性具有明显的裂缝-孔隙效应,即大型山水廊道分割带的渗透性高于城市内部的蓝绿要素,此外孔隙的大小和联通程度受建筑高度、密度等布局方式的影响,而浸润性表现为自然流与作为其边界的城市的相互作用程度,如驳岸生态化程度等。因此在山地城市的渗流研究中,须结合不同要素的渗透率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提升优化,而保障山地城市自然流的连通性、界面的浸润性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渗透性。
 
流体的外部作用力包含流体重力、惯性力、黏滞力、流体弹性力和毛细管压力5类,这些作用力有时是动力,有时则是阻力[4],城市中的建筑作为渗流场的颗粒是3类自然流的主要阻力来源;绿道、绿岛的联通度和布局网络则影响着城市生物流的渗透。
 
>更多关于重庆山地城市设计路径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