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织脉设计路径
3.4.1重庆万州地脉织补
结合陡崖分布特征,以及峰、台、坡、谷等具体地貌,基于万州地形差异大、自然渗流断裂的现状问题进行地脉设计优化。
对于陡坡、断崖等山城交错带区域,依托现状绿地,丰富绿地植被层次,采用乡土树种实现绿地野化处理,扩大陡崖的有效孔隙度,提升陡崖的自然渗透;对于临水缓坡、湾、滩等区域,设计需联通滨水绿地,结合在地化植被和多层次群落布局增加滨水浸润面,优化浸润线,同时对滨水建筑高度、密度进行控制,保障自然孔隙度,提升山体、水系的联系;对于城市外部大型山体绿地的楔入渗流,以现状山体为核心进行空间布局,保障地脉联通度,提升城市渗透率(图8)。
3.4.2重庆万州水脉织补
水体流的孔隙阻力存在季相变化,尤其是长江及其支流,滨水驳岸浸润性空间差异大,结合水体流的渗流性评价分析,将其分为水脉保留保护区、水脉生态修复区和水脉综合整治区(图9),并进行分段设计优化(表2)。
对于水脉保护区,通过增补生态湿地、修复消落带驳岸、丰富消落带植被类型等方式提升滨水驳岸植被黏滞性;对于水脉修复区,通过绿地植被的在地化处理和拓宽水系驳岸提升该段浸润性;对于水脉整治区,流线优化首先须考虑联通滨水生态廊道,结合季相变化,在水系干涸时期结合地形增补生态湿地、跳板,完善植被群落,形成挺水、沉水、浮水植物在内的综合旱溪湿地,增加城市全季有效孔隙度,其次通过丰富绿地植被的层次提升滨水浸润面,提升城市水体的渗透率。
3.4.3重庆万州绿脉织补
万州生物流数量较多,呈毛细分布,深入城市内部,但由于城市植被覆盖率影响城市孔隙度,万州生物流空间差异大,滨水生态驳岸破碎,整体渗透率较差,需结合绿脉织补策略实现设计优化。
对识别出的12条生态廊道进行流线梳理,通过增补生态跳板的方式完善廊道流线,扩大空间孔隙度进而提升渗透率(图10)。对植被覆盖率低的城市空间,通过丰富植被类型和层次提升其黏滞度,为生物渗流提供有效空间,以提升生物流的连续性;对于城市内部绿脉,设计增补各类绿地,结合丰富植物群落层次、沿街行道树补植等方式,增加城市绿脉有效孔隙度,有效提升生物流与地形流、生物流与水体流、生物流与城市颗粒之间的渗透性。
4结论
本研究基于渗流特征提出织脉的绿色城市设计方法,从山地城市与自然发展的动力过程入手,运用遥感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对地形、水体、生物3类城市流要素进行数字化识别和解析,基于山地城市空间的渗流特征及渗流影响机制提出“织脉”设计方法,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法,展开对地脉、水脉、绿脉的织补提升;进而,以中国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万州进行实证案例,实现了针对山地城市对象的绿色城市设计方法实践。
本研究旨在为山地城市更新的绿色城市设计方法提供一种基于动力学的研究视角,最大限度地体现和揭示山地城市各要素的动态特征和互动机理,为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但也存在案例单一等问题,后续可结合诸如宜宾、青岛、香港等不同山地城市,进行模式总结,并针对不同模式下的山地城市渗流特征进行识别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