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营造
水体是动物获取水源的必要场所,是鸟类中游禽和涉禽栖息的主要空间,也是两栖类动物幼体生长发育的重要场所。水体营造主要包括水域类型、水工做法和水中岛屿。
2.2.1水域类型
营造多水位的水体环境,丰富水域类型,可为动物提供多种生态位,增加动物与周围环境交流的多种可能。
1)浅滩。浅滩位置需要根据原始水位深度来确定,一般水深在0.5m以下。此类水域需保留一定面积的裸露泥滩地或沙滩地,保证蟹、虾、甲壳类等生物的生存。在边缘种植高度为30~50cm的矮小植物,结合草丛密集的水湾,为喜爱躲藏于泥土缝隙和洞穴中的两栖类动物提供庇护地[47]。
2)浅水。浅水区通常指水深小于1.0m的水域。此类水域透光性良好、水温可随气候回暖迅速升高,拥有丰富的植物、昆虫和微生物等食物资源[48],是游禽、涉禽等水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的重要觅食地,同时也是某些蛙类如中华蟾蜍的产卵地。浅水区应保证岸际土壤松软、多孔隙,适当铺设一定长度的淤泥、软土等软质底层和沙砾、石块等硬质底层[49],结合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满足动物的多种栖息需求。
3)深水区。深水区指水深为1.0~2.0m的区域。为避免水体环境单一,可调整池底地形及边缘线,打造宽窄不一的水流通道,形成急缓不一的水体流速,增加生境异质性。在深水区边缘营造具有一定宽度的水生植物带,为水鸟和两栖类动物栖息、营巢提供隐蔽的环境。
4)开阔水面区。开阔水面水深一般>2m,具有一定深度,并能够形成开敞空间,可满足小型鱼类、水生昆虫等水生动物的生存和越冬需求,为水面捕食类、飞掠水面类等水鸟提供捕食及起飞环境,为跳跃力强、个体大的两栖类提供捕食及活动场所[46]。
开阔水面边缘可种植高度较高的湿生植物或挺水植物,为鸟类和两栖类动物营巢、繁衍等活动提供必要的庇护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