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红梅绽,学术思想美中华
2.1改革创新育种体系
陈俊愉院士指出,要改革名花的传统应用形式。例如菊花的传统应用形式为盆栽,陈俊愉院士指出可将其引入花园作为绿化的重要植物材料。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从1985年起,他选用早菊、岩菊,尤其是从美国引进的实生苗中选出的‘美矮粉’等作母本,用野生菊属种类即毛华菊、小红菊、甘野菊、野菊、紫花野菊、菊花脑和北京菊等作父本,多次进行远缘杂交。此后又经过不断地回交和选育,在后代中选出了一批植株紧密、低矮、抗寒、抗旱、耐半阴、耐盐碱、耐污染、耐粗放管理和花期长的新型开花地被植物,被称作“地被菊”。
在北京的主要街道、公园、学校、广场等的试验中,地被菊表现良好,被誉为“骆驼式”花卉。经过区域试验,地被菊品种在北京、河北、山东、天津、沈阳、吉林、呼和浩特生长良好,有些抗寒品种在乌鲁木齐和哈尔滨也能不加保护露地越冬,为“三北”地区园林绿化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目前,在陈俊愉院士领导下,选育的地被菊品种已达70多个,花色丰富。这种选育地被菊新品种群的方法和思想,对其他观赏植物的选育方向有明显的指导意义。这个研究项目于1989年10月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鉴定,并于同年在第二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又于199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
在北京的主要街道、公园、学校、广场等的试验中,地被菊表现良好,被誉为“骆驼式”花卉。经过区域试验,地被菊品种在北京、河北、山东、天津、沈阳、吉林、呼和浩特生长良好,有些抗寒品种在乌鲁木齐和哈尔滨也能不加保护露地越冬,为“三北”地区园林绿化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目前,在陈俊愉院士领导下,选育的地被菊品种已达70多个,花色丰富。这种选育地被菊新品种群的方法和思想,对其他观赏植物的选育方向有明显的指导意义。这个研究项目于1989年10月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鉴定,并于同年在第二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又于199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
陈俊愉院士指出,对于野生花卉资源,不能直接挖掘使用,这样会破坏环境和资源,需要通过引种、育种获得新品种,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的花卉资源,还可以大大丰富可使用的园林品种。陈俊愉院士以中国野生花卉作亲本,通过“野化育种”,培育出具有抗逆性与观赏性的金花茶、月季和地被菊等花卉新品种。
2.2开创花卉品种二元分类体系
陈俊愉院士提出了花卉品种的“二元分类系统”,应用于梅花等植物分类中,这是中华特色之花卉分类新系统。花卉品种分类的标准,各国一般仅以形态性状为根据。在中国古代亦沿用如花色、花型、重瓣性等形态来分类。陈俊愉院士认为梅花的品种分类系统不能仅依靠形态标准,而要将品种演化程度与之结合形成二元标准,才能正确反映进化的规律。1962年《园艺学报》第1卷第3、4期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中国梅花的研究Ⅱ——中国梅花的品种分类》,形成了中国花卉品种分类新系统的雏形。
这一新系统的特色在于它既以进化观点为主要根据,考虑各系、类、型、品种形成与演化的关系,又适当结合观赏形态及栽培应用。两者兼顾,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称为“二元分类法”。继之,陈院士在1989年提出了中国梅花品种分类修正新系统,把所有梅花品种按种型分为3个系,按枝姿分为5类,再按花型、瓣色、萼色等分为16个型。这一新分类体系具有科学性强、明确适用、留有余地,又可指导生产、预测育种结果等优点,从而形成了花卉品种分类的中国学派,在理论上独树一帜,对花卉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一新系统的特色在于它既以进化观点为主要根据,考虑各系、类、型、品种形成与演化的关系,又适当结合观赏形态及栽培应用。两者兼顾,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称为“二元分类法”。继之,陈院士在1989年提出了中国梅花品种分类修正新系统,把所有梅花品种按种型分为3个系,按枝姿分为5类,再按花型、瓣色、萼色等分为16个型。这一新分类体系具有科学性强、明确适用、留有余地,又可指导生产、预测育种结果等优点,从而形成了花卉品种分类的中国学派,在理论上独树一帜,对花卉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3推动建立花卉种质资源圃
“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花卉种质资源对于花卉育种非常重要。陈俊愉院士针对传统花卉种质资源工作提出了以下呼吁:1)突出重点,首先抓好花卉种质资源的调查、抢救和搜集工作;2)建立并健全花卉种质资源的体制,统一领导,制定规章制度;3)组织专人在国内外重点开展花卉“远征”搜集和专属、专种资源搜集的研究工作;4)在搜集和抢救花卉种质资源的同时,必须大力保护当地野生和栽培的种类和品种,切忌掠夺性的搜集。可适当地把搜集种质资源的工作和花卉出口、扩大外汇收入的业务联系起来[5]。陈院士发起并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梅花种质资源圃。
2.4推动中国名花国际化
中国以“世界园林之母”闻名于世。但是,改革开放后,大量洋花、洋草涌入,国产传统名花中小花、香花受到挤压;同时出外访问的学者和领导对祖国园林的优良传统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了解甚少,看到欧美园林的宏伟壮观、整洁美观就盲从,不仅学不到西方园林种植以及植物造景的精髓,反而流于表面,更有甚者对欧美园林中某些过时的、不恰当的东西不加选择地照搬,“画虎不成反类犬”,逐渐造成了外来花卉压倒国产名花、西方园林风格盖过中国园林风貌的现象,甚至使基础种植这一中国传统造园中的优良种植方式在当今城乡园林中几乎消失殆尽,这种情况当时很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陈俊愉院士指出,团结一致、搞好计划、分工协作、部分服从总体、全国一盘棋、以国家利益为重、区域与部分服从全国、在充分引进和推广国外良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卉业。重视并发掘新老国产名花,把发展民族特产花卉提升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以国产名花的系统研究带动祖国这个世界园林之母向主动生产中华特产观赏植物大国发展。让中华花卉业在拼搏中焕发生机,从被动的世界园林之母成为积极主动的花卉文化产业国,从而在国际花卉中脱颖而出。
针对上述问题,陈俊愉院士指出,团结一致、搞好计划、分工协作、部分服从总体、全国一盘棋、以国家利益为重、区域与部分服从全国、在充分引进和推广国外良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卉业。重视并发掘新老国产名花,把发展民族特产花卉提升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以国产名花的系统研究带动祖国这个世界园林之母向主动生产中华特产观赏植物大国发展。让中华花卉业在拼搏中焕发生机,从被动的世界园林之母成为积极主动的花卉文化产业国,从而在国际花卉中脱颖而出。
2.5教产结合,造福四方
陈俊愉院士非常重视新品种和新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青岛梅园创始人庄实传因不了解梅花的习性,总是种不活。陈俊愉院士实地考察后,把多年选育和驯化耐寒梅花的经验亲传于庄实传。如今,青岛梅园已经成了青岛著名的赏梅圣地。与此同时,陈俊愉院士还是成都锦江区幸福梅林产业顾问,刚拿到聘书,陈院士便对幸福梅林的发展提出了3条建议:一是申请加入中国梅花蜡梅协会;二是大力发展梅花盆景;三是发扬四川特色,依托梅花的文化底蕴,定制、烧制古朴典雅的花瓶,提高其经济价值。在陈俊愉院士的帮助下,吉林公主岭梅园立足梅花独有的特色优势,积极组织与“梅”相约、梅花节等活动,大力培育发展“梅花经济”,将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相统一,蹚出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了给园林应用提供更多的植物材料,陈俊愉院士积极进行科研探索。早在20世纪50—60年代陈俊愉院士就开始为干旱寒冷地区选育露地栽培月季新品种。陈俊愉院士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菊花育种之路,培育出了耐寒冷、耐干旱、低矮、抗逆性强的地被菊品种新类型。
陈俊愉院士认为,花卉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研究,更需要科学普及,通过科普让社会了解到科研成果,从而促进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推动花卉产业的发展。他提出要建立花卉博物馆,在植物园内加大花卉引种、繁育、种植力度,在海外举办综合花展等,向不同阶层的民众进行花卉科普教育,还亲自在植物园给青少年科普梅花知识。2007年4月他给新疆农业大学的师生和新疆风景园林学会同行进行梅花科普教育,如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上也建起了梅园。
2.6大地园林,生态文明
1958年11月28日—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大地园林化”。陈俊愉院士积极响应这一号召。1996年陈俊愉院士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将“大地园林化”列入词条,从此,大地园林化成为观赏园艺学科内容的一部分。陈俊愉院士认为,园林建设要坚持生态与文态并重。大地园林化是城市园林化的基础与前提。
城市园林化就是在城镇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绿地网络系统,以各种树木、森林为主体,配植多种多样的植物,营造出“万紫千红、有花有草”,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植物群落。同时要加强城乡绿化美化工作,使人们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下生活。中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走大地园林化之路,保护好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绿色世界,使中华大地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园林。
城市园林化就是在城镇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绿地网络系统,以各种树木、森林为主体,配植多种多样的植物,营造出“万紫千红、有花有草”,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植物群落。同时要加强城乡绿化美化工作,使人们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下生活。中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走大地园林化之路,保护好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绿色世界,使中华大地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园林。
生态环境和文态建设都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作支撑。园林建设不仅要追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要追求文态效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大国,与埃及、希腊、印度等许多古国相比,有其独特之处。陈俊愉院士曾经说过:文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不胜数,这一切非生态能够囊括。
当今时代,园林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当今城市园林建设中,因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或是因为设计者对理论知识的缺乏等,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陈俊愉院士曾对这一问题发表过意见。
其一,某些城市为追求园林城市各项指标而不惜代价,做了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事,如挖树、造大草坪等,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陈院士认为园林建设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还要兼顾长远规划,既要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又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二,在园林建设中,特别是绿地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些城市盲目跟风,不顾当地情况搞“一刀切”式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等不良后果,城市园林绿化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协调导致生态失衡。陈院士认为,在规划上应该分步骤、分阶段、分区域、有指标地进行。只有严格而精确的指导方针才能有目标、有规划,不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