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自然剖切图中的身体与体验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创造自然剖切图中的身体与体验

日期:2023-10-09 21:56:08     作者:曾颖    浏览:0    
核心提示:与传统为求得数据的剖切图所不同的是,自然场地的剖切图,不仅仅是数据的直观再现。在《创造自然》中,武尔夫提到“自然必须经由测量和分析”,并且引用洪堡的话,“自然也必须借由人的感受来体察”
剖切图中的身体与体验
 
与传统为求得数据的剖切图所不同的是,自然场地的剖切图,不仅仅是数据的直观再现。在《创造自然》中,武尔夫提到“自然必须经由测量和分析”,并且引用洪堡的话,“自然也必须借由人的感受来体察”[1]14。
 
由此可见,对自然的探索仅仅靠测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场地中的分析,就是如何把自然场地的表象与隐藏其中的关联挖掘出来。并且在测量过程中,不是依靠现代化的卫星影像等数据,而是强调要亲临场地,亲自体验,用身体去观察。人类大脑中的一切认识都来自身体感官,需要通过感官体验来获得场地信息。
 
因此,除了基本的场地数据测量,如何利用身体感知来体验场地,再用抽象的线来诠释自然场地的特征成为一种考量。在图纸绘制过程中,学生被鼓励根据自己前期对场地的感受,在场地的三角测绘中,把场地上看得见的植被、地表材质,用抽象的线来表达,而不是用常规的、具象的方法来画看得见的轮廓,无论是茶树、地被,还是地表的石头,都需要在现场触摸和感知,体验不同材质的特征,然后用抽象的线来表达其轻重与密度。这不是一个传统的见黑画黑、见白画白的机械描摹,而是需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萃取。

创造自然剖切图中的身体与体验
 
从学生绘制的线描尺规剖切图(图8)中可以看到,场地最大的横截面把基本地形特征表达出来,场地包括2座约30m高的小山包,中间是一条泄洪沟。在绘制剖切图时,沿着场地高程不断上升的区域,5个纵剖面切在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不同高程地块的自然景观特征,比如有的是特殊地形如凹凸口,有的是特殊的植被如大树,有的是诸如蓄水池等人工构筑物。通过这样的特殊“摆放位置(落幅)”,可以再现和还原场地的自然景观特征。

这种特征是基于尺规的绘制,而不是简单地画画。此外,以基本数据为基础进行绘制,其实就是对场地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用什么样的线来诠释场地的植被特征,如叶子的形状是细长还是宽圆?地面哪里比较滑,是因为小碎石多还是因为坡度陡?场地的空间是围合还是开敞?人在里面的体验是舒适还是幽闭?当阳光照射进来时体验又有何不同?这些场地的自然特征,需要在身体感知体验后,被抽象地萃取出来。
 
洪堡在“自然之图”剖切图的两边增加了很多信息,盖迪斯把“场地-人-工作”建立关联,这些先驱都不是单一地看待自然场地,而是在了解场地特征的基础上,去发现和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联,尤其是看不见的隐秘关联[9]。抽象地记录场地的自然特征,然后挖掘和诠释场地的所有力量,无论是自然的阳光、风雨等作用力,还是不同的人工干涉作用力,这些都成为数据基础上的“分析”。在剖切图的两侧把场地的高程数据作为骨架,在剖切图下面以泄洪沟为中心将场地距泄洪沟的距离标记在左右(图8)。这种在场地基础图纸上记录光照、坡度等感知体验的做法,都是在发掘自然的所有力量。
 
这不是一种简单地为求得数据而进行的剖切图绘制和传统的测量,而是基于前期亲临场地的行走、感知,通过身体、测绘的绳尺、笔等,在场地上一步步走,一步步丈量,测量者在场地尺度、数据和身体之间来回切换。通过在场地中穿行、测绘,用身体来体验不同地表材质的特征。最后,通过一系列尺规线来重组场地的自然特征,从具象到抽象,表达场地的自然表象,也表达这种表象不同的材质特征[10],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剖析来探索自然表象背后的生成逻辑及其关联。
 
>更多关于自然场地的认知与表达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