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哲匠孟兆祯学术思想试析
摘要: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风景园林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的学术思想发展历程,总结和回顾了孟兆祯先生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重要贡献,研究了孟兆祯先生对明代伟大哲匠计成及其《园冶》的研究与继承发扬,明确了孟兆祯先生堪称计成以后中国风景园林学界又一伟大哲匠。
孟兆祯先生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界的一代宗师,他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为己任,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规划设计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就。孟兆祯将中国园林理法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体系;总结并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优秀成果,出版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园衍》等代表性著作,提出了“以借景为中心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与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主持了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现深圳仙湖植物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泉奥梦”假山等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求学问道——孟兆祯先生学术历程
孟兆祯先生从事风景园林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66载,毕生致力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的民族传统。他见证了风景园林专业从合作初创、薪火相传到走向世界、蓬勃兴盛的成长历程,本节以时间为线索回顾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1.1新域初拓,沃土幼篁(1932—1956年)
1.1.1学科肇始,少游有志
1932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孟兆祯出生于湖北武汉。父亲孟威廉和母亲吴兰馨据《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的经典为兄弟二人取名,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受到家庭熏陶,儿时的孟兆祯喜爱听戏、学戏,中学期间曾随学生京剧团“厉家班”到重庆各地演出。对京剧艺术的痴迷为孟兆祯后来与风景园林结缘埋下了种子。
1951年,在汪菊渊先生和吴良镛先生的努力下,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办造园组,这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独立的现代造园专业,今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前身(图1)。1952年,出于对京剧的热爱,孟兆祯一心想到北京读与戏曲相关的大学,然而当年戏曲专业不招生,他因缘际会地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由此成为造园组招收的第二批学生,也是造园组首批从新生开始培养的学生。
1.1.2勤学精研,良材初成
孟兆祯先生刚进大学时并不懂造园为何,时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孙晓邨先生在迎新报告中将造园比作“凝固的音乐”,这使孟兆祯将造园与京剧联系起来,并产生了学习造园专业的兴趣。汪菊渊先生曾强调中国园林有独特、优秀的民族传统,亟待发掘、学习和发展,有强烈爱国热忱的孟兆祯便下决心要用尽一生来挖掘这份宝贵的民族财富。
大学期间,孟兆祯先生师承孙筱祥先生、金承藻先生、宋维成先生和陈有民先生等名师学习园林艺术及设计、画法几何、园林建筑、绘画和园林树木学等课程。他不仅勤学精研专业知识,还坚持精进琴艺,文体兼修。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调整至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孟兆祯先生随专业调整转至北京林学院,在两校师长的共同培养下毕业并留校任教,从一名造园专业的学生转为教师(图2)。
1.2培根铸魂,志在山水(1957—1979年)
1.2.1杏坛新枝,薪火传承
从教之初,孟兆祯先生广泛承接教学任务,陆续承担过园林制图学、园林工程学、园林设计、中国园林发展史和园林艺术原理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几乎覆盖了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全部内容。
孟兆祯先生遵从汪菊渊先生的教诲,在认真授课的同时持续进修,广泛请教,学好、学透《园冶》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1960年,孟兆祯被评为先进教学工作者,1962年被聘为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讲师。
1.2.2假山初探,汲古识新
孟兆祯先生深耕于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理法研究,并将其中最难的假山作为研究重点。他将假山工匠之间口耳相传的经验上升到了教学及科研的高度。1964年孟兆祯发表了学术论文处女作《山石小品艺术初探》,结合图绘对山石小品的含义、特点及主要艺术手法进行探讨(图3)。1979年发表了《假山浅识》,文中总结了7条高度凝练的假山传统艺术理论,成为孟兆祯掇山研究的开山之作。1980年发表了《北海假山浅释》,对北海的山水艺术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得到了汪菊渊先生的充分肯定。
上述文章见证了孟兆祯逐步精进的研究过程,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假山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孟兆祯还从工艺美术专业的塑山手法中汲取经验,独创了电烙铁烫制假山模型的方法,用此方法进行假山设计方案的推敲(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