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及贡献
2.1教学
孟兆祯先生在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深耕66载,桃李满天下,共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44名、博士后1名。他对中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肯定。
从教之初,孟兆祯承担了画法几何学、园林工程学课程的助教工作。孟兆祯认为,做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自己学扎实了,还要精进教学方法。在这些课程中,《园冶》例释和园林工程两门课程的教学成果尤为卓越。
2.1.1经典流传:《园冶》例释课程
明末崇祯四年(1631年),首部系统全面论述造园艺术的著作——《园冶》问世。孟兆祯先生认为,在不多的古代专业书籍中,使他受益最深的正是此书[2]。孟兆祯以《园冶》为要本,开展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研究,以实景印证理论,深感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艺术之传统理法放之全国各地皆准[2],因而他开创了以实景案例讲解《园冶》的课程——《园冶》例释。
1984年,经广泛积累与细致筹备,《园冶》例释课程开课,课程以经典的园林案例生动地阐释《园冶》理论,将原本稍散乱的骈体文章分类组合成为各个专题逐一讲解,打通了从“理解”到“运用”的研习途径,课程一经推出便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多年来不断丰富改进,启蒙了一代代园林学子。2016年,时龄84岁的孟兆祯先生再次担纲课程教学(图8),进一步完善了《园冶》例释课程的教学框架,充实教学内容,为年轻的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阐明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立学根本和核心内容。
2.1.2技艺传承:《园林工程》教材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及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工程作为其二级学科方向,实践性极强,孟兆祯认为,工程包括“工”“程”“技”“艺”4个方面[3],并与规划设计互为一体。20世纪50年代后期,孟兆祯等前辈就开始逐步拓展园林工程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在仅有市政工程的基础上逐步加入种植、假山、水景等8个领域。1981年,孟兆祯主编的《园林工程》正式面世,是当时国内相关专业唯一且得到广泛使用的教材。再版后此书更名为《风景园林工程》,并在2015年获“第三届全国林(农)类优秀教材评奖”一等奖。其中,“假山工程”是最能体现孟兆祯园林工程研究特色的一个章节。
孟兆祯在初入学坛后,不仅发表了一系列与假山相关的学术论文,还深入钻研假山材料及工程做法,以求知行相合。他还曾为知名工匠“山子张”(张蔚亭)传下的“十字诀”和常用山石结体的做法绘制插图,他绘制的假山置石搬运和施工过程中的诸多结绳法、金属构件安装法等插图,成为后世学习和参考的范图。
2.1.3前瞻卓见:在国际学坛率先发声
20世纪初期,现代风景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在北美萌发,在国际上迅速发展,相比之下,拥有雄厚积淀的中国园林文化在国际上却处于弱势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为第一代风景园林学人的孟兆祯先生为中国园林的国际推广及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孟兆祯先生赴日本参加第23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世界大会时,深感介入国际学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回国以后,他首次将IFLA学生设计竞赛引入中国,在1990—1996年指导学生4次荣获IFLA(及IFLA亚太)学生设计竞赛大奖。1990年刘晓明获得IFLA学生设计竞赛第一名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图9),此为中国大学生首次获此殊荣,曾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2.1.4名师风范:言传身教重传承
孟兆祯先生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他常以小规模授课的形式指导学生创作楹联、诗歌、景名等,并亲自解题,与学生探讨学习,共同进步;他还经常向学生示范仿宋字、鸟瞰图、地形设计等基础技能;在主持项目实践时,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并亲自指导,言传身教。在他“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下,每位学生都受益匪浅。
孟兆祯先生处处以师道为先,他将个人的成就归功于恩师的教诲,并常著文章感怀师恩。孟兆祯在教学上严肃认真,严格督促,但在生活上,却传承了恩师汪菊渊对待学生的方式,宽以待人,关怀备至,他还每年召集师生聚会,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2布局,是景的组织和组合,即谋篇。理微,是细部处理,追求景不厌精。余韵,是风景名胜区或城市园林基本建成后衍展之余音。明旨,是明确兴造园林的目的。封定,即园林的定局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