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孟兆祯先生十分认同明代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能主之人”[12]的观点,并认为风景园林师以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他长期从事的教学探索与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所运用,再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互进,共同探索中国传统园林承衍之道。
孟兆祯先生最早的规划设计实践可追溯至1983年,他接替孙筱祥先生的工作②,开始主持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的总体设计。在该项目中,“明旨、相地、问名、借景、布局”等序列环节已得到初步运用,获得了良好成效。此后,孟先生接连主持了全国多项重要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不仅设计手法逐渐精进,理法体系也日益完善,完成的各类实践项目共计48个。
孟兆祯先生的设计实践项目地域差异大,时间跨度长,园林风格与设计手法各异,但有些共性是一以贯之的,如坚持借景设计理法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注重乡情与地方文化的挖掘与表达,追求满足人民大众同游共享的理想“仙境”等,本节将以孟兆祯规划设计实践的开篇阶段的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与收尾阶段的《园冶》园“琼华仙玑”为例试做分析。
2.3.1坚持借景园林设计理法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孟兆祯先生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法自《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与画论等传统名著而来,天然地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重合,他以此为基础总结的借景理法体系,成为其规划设计实践最核心、最独特的设计手段。孟兆祯先生在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规划设计中提出“借景纵贯构思、立意、布局和细部处理”[6],将借景的手法运用到多个设计步骤。立意方面,借华南古代名园“九曜园”有“药洲”的文化之宜,设计“药洲”,种植药用植物;相地方面,借山谷隐溪汇水之地宜修筑堤坝储水,将山间的“大山塘”改成众山环抱的湖面,以副“仙湖”之名;细部景点设计方面,借《园冶》“宜亭斯亭”[12]之理在湖区东南上可仰山、下可俯水的长冈设置“两宜亭”,在湖区东南面的低山上借岭南地域代表性植物——棕榈科植物为景物主题[6]。
在《园冶》园“琼华仙玑”的规划设计中,“借景”的核心理法已贯穿到各个设计环节:立意方面,借扬州“琼花”文化之宜与场地“似圆近方”的用地之宜将主题定义为“琼华仙玑”;问名方面,因借地宜与乡情,题点“琼华八仙榭”“云鹭仙航”等景物;相地方面,借《园冶》相地之法,将原平坦无起伏的“江湖地”丰富成为“山林江湖地”;布局方面,因借文章“起承转合”谋篇之法进行布置景物;理微方面,因借“暗八仙”等元素设计正脊、垂带等[13]。

2.3.2注重乡情与地方文化的挖掘与表达
孟兆祯先生曾遍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对各地的园林历史文化极为热爱与推崇。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他通常会到地方名园、风景名胜与博物馆等地调研学习,广泛收集方志文献进行研究,拜访乡老,收集民间传说,以求对地方文化与乡情有全面的了解。他运用敏锐的设计思维,提取相契合的典型文化,通过“再现”“延续”“转译”等设计手法,将乡情与地方文化进行极富创造力的表达,不仅避免了千园一面的情况,还使得地方文化得到了生动且充满园林意趣的展现。
在仙湖风景植物园规划设计中,孟兆祯先生提出建设“具有中国园林传统特色、华南地方风格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生活需要的风景植物园”[6],在孙筱祥先生以仙女传说定名“仙湖”的妙笔之下,孟先生对华南历史名园九曜园的“药洲”进行了挖掘与表达。
在“琼华仙玑”中,孟兆祯先生提到“要将中国特色、扬州地方风格与仪征乡情融为一体”[13],将扬州琼花文化、蜀冈瘦西湖为代表的山水特征、扬州建筑特征、计成成书之乡与江南水乡自然特色等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表达,两园相比,即可见对地方风格与乡情的追求一以贯之,且挖掘与表达手法已臻化境。2.3.3追求满足人民大众同游共享的理想“仙境”
古代造园名家所作园林大多乃“私家”属性,服务对象多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孟兆祯先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代风景园林师,他所主持设计的园林则多具有“开放”属性,服务于人民大众。因而他极为注重创造仙境、服务于人民的理念,孟先生在《园衍》第一篇“学科第一”中,以诗赞中国园林,其中“巧于因借彰地宜,景以境出住世仙”明确了这种理念。2021年,孟兆祯在会议发言时总结道:“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人民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③,亦是这种理念的注解。
孟兆祯先生在仙湖风景植物园中,借用《园冶》中“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12],表达了自己将“向往中的仙境”作为设计追求,在山塘仙渡和曲港汇芳间设置一条供民众游憩的餐舫“野航”,仿民船造型的石舫航于山野间,是庶游仙境意境的表达。
在“琼华仙玑”中,将《园冶》的经典理法运用到造园实践,把《园冶》千秋之功向民众进行强有力的宣传,最为典型的当属在“同舟共济”“振帆起航”的时代特色下应运而生的“云鹭仙航”船舫,孟先生亲题楹联“山鼋庶游平添画意,云鹭仙航共缀秀图”,表明把黎庶大众引向“美丽中国”的诗意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