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环境感知的空间分布的3个特征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街区环境感知的空间分布的3个特征

日期:2023-10-04 17:43:15     作者:胡一可    浏览:0    
核心提示:通过插值法将图像点及其感知分数与街区进行空间连接。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划分,将居民感知分数分为 6 个区间,将不同类型感知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可视化(图 6)。同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街景图像进行展示
城市街区环境感知的空间分布特征
 
4.1  不同感知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街区环境感知的空间分布的3个特征
 
本研究基于 MIT Place Pulse 数据集预先训练的模型进行计算,得到上海市黄浦区所有街景图像的安全、活力、美丽、富裕、压抑和无聊 6 项感知指标得分。通过插值法将图像点及其感知分数与街区进行空间连接。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划分,将居民感知分数分为 6 个区间,将不同类型感知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可视化(图 6)。

城市街区环境感知的空间分布的3个特征

同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街景图像进行展示(图 7),每张街景图像右下方的感知雷达图可以直观显示城市街区感知特征。参考 Ma 等[24]研究并结合本研究结果,将综合感知得分在 0.65 以上街区定义为积极感知空间,综合感知得分在 0.35~0.65 的定义为中等感知空间,综合感知得分在 0.35 以下的定义为消极感知空间。
 
不同感知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区域东北侧人口稠密地区相较于西南侧人口稀疏地区往往具有更高的活力感和压抑感。通过进一步对比街景图像(图 7)发现,人口稠密地区往往具有较长的建成时间、较高的建筑密度、复杂的街区环境以及数量众多的行人。这可能是该地区活力感的主要来源。Zhang 等[19]研究表明,密集且短小的街道网络往往具有更高的活力感,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Jacobs[25]曾倡导缩小街区面积,增加路径选择和功能多样性,从而提升街区活力。但是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单纯缩小街区面积以提升活力是片面的,紧凑的街道网络、密集的建筑群以及复杂的街区要素使得视觉空间受到挤压和限制,增加了居民的压抑感。
 
安全感知与环境的空间配置和物理特征具有直接联系[26]。一般认为,城市街区中的建筑和行人将感知主体包围,能够对人产生积极的安全暗示。然而,本研究中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较高的豫园街道和老西门街道却呈现了较低的安全感水平。主要因为该区域的服务设施较差,老旧的遮阳篷、肮脏的栅栏以及夜晚照明的缺失带来了较差的安全体验。有研究表明,功能单一且有序的环境能够提升居民安全感[27]。本研究中安全感较高的区域在物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整洁路面、高质量绿化以及有序的建筑组织。
 
美丽感和富裕感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西侧地区以及黄浦江沿岸。在城市发展中,高质量的环境建设依赖于其管理能力和经济水平,促使居民日常对二者的感知较为相似。上海市黄浦区美丽感和富裕感感知得分较高的地区整体分布较广,进一步体现了上海市较高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水平、经济实力以及近年来城市环境提升的成果。黄浦江南侧沿岸是无聊感的高值聚集区。沿岸景区的大量硬质化铺装和形制相似的建筑,难以形成吸引力。景区的同质化是目前中国城市景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优化景区空间结构,使其不仅具有旅游功能,而且对周边居民更具有吸引力,均值得进一步探究。
 
4.2  不同感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城市街区环境感知的空间分布的3个特征
 
对 6 项感知指标进一步做相关性分析 (图 8)。结果表明,富裕感与安全感(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 0.33,下同)、美丽感(0.33)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目前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正在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城市空间品质逐步提高,富裕感与其他积极感知已形成正向联系。富裕感与活力感(–0.10)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了虽然城市空间质量在逐步提高,但仍然缺乏“以人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

安全感与活力感(0.36)、美丽感(0.46)、富裕感(0.33)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品质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居民安全感。城市环境的压抑感近年来逐渐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居住体验的重要因素[28]。环境品质的提升有利于减少居民消极感知,切实提升生活体验。另外,压抑感与富裕感(–0.06)的负相关关系较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富裕感知导向的景观营建难以对居民情感产生积极影响。
 
4.3  城市街区综合感知的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街区环境感知的空间分布的3个特征
 
为了更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城市空间品质,将城市街区的综合感知情况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分析(图 9)。整体而言,城市中积极感知空间与消极感知空间均呈现聚集分布的趋势,积极感知空间集中于黄浦区西侧,消极感知空间集中于东侧。其中,老旧社区区域感知得分较低,为消极感知空间聚集区域,表明其居民居住体验欠佳,空间品质有待提升。黄浦江沿岸硬质景观较多且缺乏绿化,所造成的压抑感和无聊感主导了该地区综合感知情况,使其也成为消极感知空间聚集区域。

新建住宅和公园绿地的感知得分较高,表明该地区具有良好的宜居性。同时,高速公路、城市快车道、主干道沿线均为消极感知空间,显示了这些道路类型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作用。道路破坏了黄浦区西部积极感知空间的连续性,造成了积极感知空间的割裂,不利于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获得良好体验。因此,高速公路、城市快车道、主干道等道路附近区域应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重点关注,如何利用合理的方式缓解其消极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

城市街区环境感知的空间分布
 
进一步与街道行政区划结合,将每一个街道行政区划内的城市综合感知得分进行叠加平均并映射到地图中,从而对各行政区的综合感知进行评价(图 10,表 2),高感知得分代表该街道环境品质较高,反之则代表该街道环境品质较低。

其中综合感知评价极好的街道共有 2 个,分别是淮海中路街道和打浦桥街道;综合感知评价良好的街道共有 3 个,分别为南京东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半淞园路街道;综合感知评价较好的街道有 3 个,分别为外滩街道、豫园街道、五里桥街道;老西门街道的综合感知评价一般,小东门街道感知评价较差。

这一结果表明,黄浦区整体感知情况较差,且低综合感知评价的空间主要分布于老旧城区。有研究表明,老西门街道和小东门街道的人口核密度较高[29],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了其较低的综合感知得分。这意味着黄浦区大量人口生活在街道感知体验欠佳的区域,街道环境品质较低,环境公平性亟待提高。
 
>更多关于景观服务视角下城市街区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