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的重点及难点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对提升世界自然遗产地韧性和促进世界遗产OUV永续传承至关重要。2019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提出“提升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引导绿色经济转型,传承多元文化以及引导群众参与”等乡村发展要求,明确了生态文明视野下优化乡村规划和管理机制的任务[15-16]。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充分认知、保护和利用乡村传统生态智慧、资源管理经验、历史文化习俗等具有积极效益的价值载体,但现阶段仍存在较多局限。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充分认知、保护和利用乡村传统生态智慧、资源管理经验、历史文化习俗等具有积极效益的价值载体,但现阶段仍存在较多局限。
2.1缺乏对乡村景观价值及其与世界自然遗产地关联的全面认知
长期以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乡村常被认为是遗产资源的消耗者和威胁环境保护的管控对象,村庄自身的保护与发展受限,导致大量乡村景观价值载体被忽略、历史遗迹缺乏修缮、农田荒废、传统文化流失等问题。并且严格的生态管控措施极大地限制了居民的传统生产与生活,阻断了地方原有的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难以实现人与自然协同的可持续发展。
2.2缺乏针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弹性精准的规划内容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乡村受到自然保护地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共同管控,二者各有侧重且相互协调。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依据资源差异被划分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不同自然保护地类型,虽然不同自然保护地类型的规划文件在涉及乡村规划的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均以协调乡村景观与世界自然遗产地关系为重点,从遗产保护角度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建议。
国土空间规划侧重乡镇和村庄的人口规模、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建筑风貌和基础设施等内容,为自然保护地规划提供各类底线资源的空间布局和指标依据[17]。
国土空间规划侧重乡镇和村庄的人口规模、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建筑风貌和基础设施等内容,为自然保护地规划提供各类底线资源的空间布局和指标依据[17]。
二者在协同过程中,常因乡村景观价值认知局限而导致规划内容缺乏弹性和精准性(图2)。例如国土空间规划易忽视乡村与世界自然遗产地山水的关联,采取“一刀切”的社区搬迁加剧人地矛盾;自然保护地规划易因缺乏对单个村庄的深入引导,造成经济发展滞后和“千村一面”等建设问题[18]。
2.3缺乏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多方共治和社区参与的机制举措
仅依靠空间规划难以实现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的精准动态管理,需要调动政府部门、地方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基层民众等多方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地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和监管,促进多重目标协同治理。
目前,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由于自身能力限制与缺乏合作交流平台,未能充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提升产业能力和扩宽经济发展渠道,并且较少参与规划制定和保护监管等环节,缺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效沟通,难以将社区实际需求与乡村规划内容有效结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