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武陵源区中湖乡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协同策略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是中国最早登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具有卓越的自然美学价值和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拥有以土家族为代表的多元民族文化与秀美的田园风光。中湖乡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乡村景观最丰富的区域,总面积67.8km2,包含6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22]。中湖乡内包含世界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存在多层次遗产价值认知、自然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等现实问题,具备研究的典型性和迫切性(图4)。
4.1认知中湖乡乡村景观价值及其与世界自然遗产地关联
中湖乡东部为高耸峰林,属于武陵源山川余脉,西南部为绵延丘陵,孕育了众多土家族村庄,其乡村景观与世界自然遗产地具有密切关联。本研究系统识别中湖乡的乡村景观价值,制定资源清单和评估报告,提供遗产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等方面建议。
1)中湖乡因地制宜的村庄选址布局与自然基底高度契合。例如鱼泉峪村依托向阳缓坡,以村居为中心形成“林-田-居”包围模式,充分利用土地和日照资源,建造梯田固土以减少滑坡;青龙垭村靠近溪流,采用线型布局开垦水田,发展出成熟的水力碾磨技术。
2)中湖乡的梯田、果园和茶园等农业系统具有生物、文化和经济综合效益。例如“鸭稻共生”“鸡果共生”等传统农业技术不仅有助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现传统生态智慧,也有助于生产水稻、桃、李、藤茶等有机农产品,为乡村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基础。
3)中湖乡的石英砂岩峰林等自然景观与土家族文化相互交织。例如杨家界居委会和野鸡铺居委会内的山峰多以“杨家将”“向王天子”等英雄传说命名,道教寺庙“龙凤庵”、军事遗迹“乌龙寨”、红色战役遗址“白马山”等遗迹也记载了中湖乡各时期的历史事件。
4)中湖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创造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例如有机生长的聚落形态、层次丰富的水田和梯田肌理,以及吊脚楼、傩戏、摆手舞等土家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乡村景观画卷。
4.2结合中湖乡乡村景观价值协同规划内容
中湖乡内村庄主要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各村庄规划统筹,但现行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并未对世界遗产缓冲区内的大量村庄制定精准的分区管控措施,各村庄的规划内容也较为粗放,难以有效落实乡村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求。应以新一轮规划修编为契机,加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各村庄的协同规划,促进二者的规划内容与乡村景观价值紧密结合(图5)。协同规划内容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分区,细化村庄职能和发展路径。梳理中湖乡内各村庄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质价值、生物价值、文化价值和农业价值的关联形式和重要程度,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制定精准的管理分区。通过村庄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村庄职能、发展路径和协同策略,基于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多层次价值体系促进乡村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表1)。
2)结合特色农业系统,优化资源管控措施。目前中湖乡内的村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社区搬迁和人口流失等问题导致大量耕地闲置,需要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进行科学论证,弹性地保留生态保护区内既有的传统农林系统,并结合“鸭稻共生”等特色农业技术,为各村庄内的旱田、水田、果园等不同农业用地类型制定高效的生态农业保护与发展策略。
3)延续乡村传统生态智慧,合理布局村庄。传统村庄布局与自然基底存在资源利用和风水关联。在武陵源风景名区总体规划中应充分认知乡村传统生态智慧,对世界遗产保护影响较小的村庄采用在地引导的社区调控模式。通过村庄规划合理布局居民点和基础设施,适当调整村庄边界以保留独特的“林-田-居”等土地利用模式,以及依山傍水的聚落形态。
4)发掘乡村景观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各村庄丰富的农业系统、历史遗迹、文化传说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应完善游赏规划,串联各村庄农业种植加工基地和历史文化遗迹,系统规划田园风光、生态徒步和红色文化等主题游线,缓解核心景区的游客压力,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村庄创造收益。通过村庄规划落实“以世界遗产为主、以乡村文化为辅”的产业布局和旅游策略。
5)保护乡村景观审美价值,优化村居风貌。基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峰林、河流、农田和聚落等乡村景观的独特审美肌理制定保护措施,并结合游览线路在村庄视野开阔处设置观景台。通过村庄规划明确风貌控制和住宅设计,维护农舍与梯田之间的关联模式,以及土家吊脚楼等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要素。
4.3促进中湖乡利益相关者共治和社区参与
中湖乡的乡村景观协同共治需要引导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构建紧密关联的乡村景观社会网络,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促进各方利益相关者交流并达成共识。通过向政府工作人员、旅游经营者、居民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座谈会充分交流以及归纳成果文件等方式,反馈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各村庄规划提供有效建议。同时,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结合武陵源区特有的“屋场会”为居民提供交流机会,鼓励居民结合自身丰富的农识经验和文化记忆参与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治理和旅游解说活动,讲述自身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2)由政府提供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和社区合作。政府依托各村庄资源特色,构建商业合作和宣传平台,促使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例如鱼泉峪村依托“鱼泉贡米”优势成立张家界鱼泉贡米合作社,与张家界市农业局、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开展长期合作,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来提升居民的农业知识与生产水平,并通过举办有机农产品集市展销和“一亩三分田”等线上包租模式,与外来投资者建立了更广泛的商业合作关系,同时宣传了该村的历史典故和有机农业,实现了遗产价值保护与经济收益提升的双赢[23]。
5结语
本研究基于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价值认知、规划体系协同和各方利益相关者共治的需求,提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协同框架,充分认知中湖乡乡村景观在生态、农业、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载体及其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关联,将乡村传统生态智慧、特色农业系统、乡村历史文化和乡村审美价值纳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相关内容。
同时促进政府工作人员、旅游经营者、居民和游客等各利益相关者交流共识,以期有效缓解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对立矛盾,促使世界遗产价值根植于地方土壤繁荣发展,为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协同落实,以及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