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要素融合的景观特征类型识别
2002年《英格兰和苏格兰景观特征评估导则》(LandscapeCharacterAssessmentGuidanceforEnglandandScotland)以及其后形成的大量论文中对景观特征识别多为描述性识别方法,即在实地踏勘基础上,通过景观特征的分析与归纳,对其关键特征进行定性描述。本研究延续此LCA经典研究范式,选取典型景观特征类型中的典型景观特征单元进行关键特征识别,通过实地踏勘和分析归纳,进行关键特征的定性描述。由此,本研究最终选取景观特征类型中仅包含边墙、城堡和烽火台单一文化遗产要素的景观特征类型(e-Ⅰ、f-Ⅱ、e-Ⅲ)和包含2种及以上复合文化遗产要素的景观特征类型(e-Ⅳ)进行识别(图6),探究其不同的空间防御逻辑和视觉景观特征。
3.1景观特征类型e-Ⅰ识别
景观特征类型e-Ⅰ是仅包含长城边墙的山地草地型景观特征单元。其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长城边墙多沿山脊呈连续线状分布,两侧分布有草原和少量林地,由此形成线(边墙)—面(山地草地)2类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要素共同构成的空间模式。以密云79号墙体和古北口段长城为例(图7),长城边墙位于北京密云区古北口镇,建于明代,形成与周边自然景观环境相融合的带状空间格局。
地形为海拔500~1000m的山地,山林植被保存状况较好且多呈混合状或片状分布,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主要为覆盖度50%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业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10%以下的疏林草地。同时,植被中也存在部分林地,比如碧桃林、苹果林和柳林等。经视觉评估,该景观特征单元规模中等,现状已损坏,质地非常粗糙,形态起伏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地形为海拔500~1000m的山地,山林植被保存状况较好且多呈混合状或片状分布,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主要为覆盖度50%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业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10%以下的疏林草地。同时,植被中也存在部分林地,比如碧桃林、苹果林和柳林等。经视觉评估,该景观特征单元规模中等,现状已损坏,质地非常粗糙,形态起伏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3.2景观特征类型f-Ⅱ识别
景观特征类型f-Ⅱ是仅包含长城城堡的山地林地型景观特征单元。其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长城城堡成点状分布于山地沟谷之间,两侧植被多样,由此形成点(城堡)—面(山地林地)2类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要素共同构成的空间模式。以密云12号城堡遥桥峪城堡为例(图8),城堡建于明代,保存较为完好,材质多为石和土,颜色为土黄色。地形为海拔1000~3500m的山地。城堡内的村落以团簇状分布,四周多为旱地,便于居民耕种。植被斑块呈混合状或团簇状镶嵌在村落内外,多为侧柏、胡杨和白杨等。经视觉评估,该景观特征单元规模中等,现状较为完整,质地粗糙,形态水平且具有整齐的结构。
3.3景观特征类型e-Ⅲ单元识别
景观特征类型e-Ⅲ是仅包含长城烽火台的山地草地型景观特征单元。其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长城烽火台成散点状分布,多位于视线较好的位置,对周围自然环境要求不高,植被多为草地,由此形成点(烽火台)—面(山地草地)2类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要素共同构成的空间模式。以北齐长城烽火台1号为例(图9),烽火台位于北京昌平区长陵镇黑山寨村,建造年代为北齐,建筑材质为石,颜色为土黄色。地形为海拔1000~3500m的山地。山林植被保存状况较好,且多呈混合状分布,以草本植物为主,主要为覆盖度50%以上的各类草地,以牧业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10%以下的疏林草地。同时,植被中也存在部分林地,如胡枝子和荆条等。经视觉评估,该景观特征单元规模较小,现状存在部分缺陷,质地粗糙,形态水平且具有整齐的结构。
3.4景观特征类型e-Ⅳ单元识别
景观特征类型e-Ⅳ是包含长城边墙和城堡的山地草地型景观特征单元。其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同时包含长城边墙和城堡2种复合文化遗产要素,具有军事防御和屯兵垦殖的综合历史功能,长城边墙多沿山脊呈连续线状分布,城堡多以点状分布于山地沟谷之间,两侧的植被多样,由此形成点(城堡)—线(边墙)—面(山地草地)3类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要素共同构成的空间模式。
以北京市密云31号城堡和古北口镇长城为例(图10),长城边墙属于卧虎山长城,建于明代,城堡位于古北口镇潮关村内,处于该类单元斑块中边墙线性要素与各类多样化植被的交汇点,是该类型单元中的视觉焦点和文化枢纽区域。地形为海拔高于200m的山地,山林植被保存状况较好且多呈混合状或片状分布,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主要为覆盖度50%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业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10%以下的疏林草地。同时,植被中也存在部分林地,比如胡杨、白杨林等。经视觉评估,该景观特征单元规模较大,质地粗糙,形态起伏,且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复杂性。
以北京市密云31号城堡和古北口镇长城为例(图10),长城边墙属于卧虎山长城,建于明代,城堡位于古北口镇潮关村内,处于该类单元斑块中边墙线性要素与各类多样化植被的交汇点,是该类型单元中的视觉焦点和文化枢纽区域。地形为海拔高于200m的山地,山林植被保存状况较好且多呈混合状或片状分布,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主要为覆盖度50%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业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10%以下的疏林草地。同时,植被中也存在部分林地,比如胡杨、白杨林等。经视觉评估,该景观特征单元规模较大,质地粗糙,形态起伏,且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复杂性。
4结论与讨论
国家文化公园以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保护为前提,主要目标是协调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景观特征识别作为辅助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对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调查,在充分考虑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之间深度耦合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景观单元类型,并针对不同的景观特征类型进行深度识别和描述,由此针对不同景观特征类型制定差异化的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策略。
本研究借鉴LCA理论,通过景观特征类型识别将自然景观要素与文化遗产要素相融合并进行分类整合,最终得到31种景观特征类型,并对一些景观特征类型进行深度识别,揭示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虽然从明代至今,长城所在区域的自然景观特征是动态变化的,但考虑到历史地理结构特征在区域层面的稳定性和代际传承,现状用地情况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城沿线区域的历史地理框架、自然景观和文化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这种关联性一方面反映了长城区域景观特征的历史形成逻辑,为其景观样貌提供了基于功能、历史、生态的解释;另一方面,这种关联性最终以一定的视觉组合模式呈现出来,所形成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要素相融合的特定的景观特征单元,成为其形成逻辑的物质见证和视觉表征。本研究对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的景观特征进行深度识别研究,为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的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