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公园绿地供需的4个评价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成都城市公园绿地供需的4个评价

日期:2023-10-02 14:58:45     作者:胡昂    浏览:0    
核心提示:模型从供给方改进,增加了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内服务功能多样性指标,用以衡量公园吸引力;从需求方改进,引入Huff模型,考虑了人们对公园绿地主观选择概率。以成都市三环内为例,分析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及供需现状
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城市公园绿地供需评价—以成都市三环内为例
 
摘要: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对优化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提高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在精细空间尺度下对人本视角思考不足的问题,从供需两方面同时改进模型,并用于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

模型从供给方改进,增加了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内服务功能多样性指标,用以衡量公园吸引力;从需求方改进,引入Huff模型,考虑了人们对公园绿地主观选择概率。以成都市三环内为例,分析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及供需现状,结果显示:
 
1)可达性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西高东低”;
 
2)可达性高的区域呈团状聚集分布;
 
3)区域内供需关系不理想,“供给不足”和“供给匮乏”的区域总面积占比89.49%;
 
4)供需较好的区域聚集在东坡街道及其周边。基于评价结果,对供需失衡区域进行分类,并针对性提出近期微更新、中远期规划及长期适配性的优化策略。
 
随着近10年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中心的开发接近饱和,城市空间结构基本稳定,但生态环境却随之逐渐恶化,城市问题日渐严重。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公众健康、提供社交娱乐场所等价值,为人们带来福祉[1-2]。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提高公园绿地品质迫在眉睫[3]。

成都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针对中心城区提出了“中优”的策略。成都公园绿地布局的优化对中心城区资源配置的完善起到推动作用。而可达性是评价公园绿地布局最主要的因素,通常用距离、时间等指标来评判人群克服空间阻隔到达城市公园的难易程度,以此来反映城市居民获得公园绿地服务的机会是否均衡[1]。

成都城市公园绿地供需的4个评价
 
目前国内外关于可达性评价方法颇多。比如调查研究法[4],主观性过强;缓冲区分析法[5],计算简单,但未考虑实际路网;费用加权距离法[6],考虑了真实路网,但栅格数据粒度效应容易影响结果;网络分析法[7]和空间句法[8]从供需的角度进行探讨,但对分析数据要求高;引力模型法[9]和两步移动搜索法[10](two-step?oatingcatchmentareamethod,2SFCA)涵盖因素较为全面,充分考虑了供需关系。

其中引力模型法建模方式复杂,结果较难理解[11],而2SFCA模型是基于ArcGIS平台进行分析,计算便捷,可在空间上量化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便于研究者发现公园绿地空间布局问题。因此本研究结合研究目的,最终选用了2SFCA模型进行分析研究。
 
但传统2SFCA模型也有局限性:

1)用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代替实际路网距离,忽略了距离衰减[12];

2)不同的供给方均设置相同的搜索半径,忽略了供给方的服务能力差异性以及需求方的需求程度差异。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学者对模型进行相应改进。其中重力型2SFCA(G2SFCA)[13]等模型是在传统模型基础上赋予距离衰减函数,尽可能减少因距离而产生的误差;变量半径2SFCA(V2SFCA),等模型是在传统模型基础上优化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搜索半径,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模型计算结果。这些改进模型虽然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传统模型,但缺少基于人本角度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当居民有强烈的主观意愿时,就会突破客观层面的阻碍而到访公园,因此本研究尝试将居民的主观需求纳入可达性评估中。本研究以成都市三环内为例,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基于供需关系,改进传统2SFCA模型,对公园绿地的步行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以验证改进后的模型的应用性。同时其研究结果也将为进一步优化成都市中心公园绿地布局和构建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国土空间提供科学依据。
 
>更多关于城市公园绿地供需评价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