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滨水公共空间研究的关键环节
行为模拟通常用于交通疏散行为研究。随着中国大量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行为模拟研究多指向局部建成环境、公共建筑及交通场站的交通人流模拟[7-8]。国外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已从建筑节点拓展至大尺度户外空间,如Morelle等[9]对户外休憩区域进行模拟,证明休憩行为常用最短路径和加权路径;Melnikov等[10]模拟了户外空间热适性行为,包括行动速度和方向改变、热吸引或排斥等。
但是,户外空间行为模拟研究中涉及上海滨水区的文献很少①,仍聚焦于交通疏散行为,如Liu等[11]针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基于行人步行规则建立模型,模拟比对提出避免突发事件的优化措施;Sidi等[12]通过模拟马来西亚古晋滨海景区交通拥堵情况,为游客提供最佳游线。为了有针对性地模拟滨水公共空间和行为活动,需要明确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但是,户外空间行为模拟研究中涉及上海滨水区的文献很少①,仍聚焦于交通疏散行为,如Liu等[11]针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基于行人步行规则建立模型,模拟比对提出避免突发事件的优化措施;Sidi等[12]通过模拟马来西亚古晋滨海景区交通拥堵情况,为游客提供最佳游线。为了有针对性地模拟滨水公共空间和行为活动,需要明确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2.1如何选择适合滨水行为活动的模拟模型
微观行为模拟模型有30多种[13-19],其中社会力模型是最佳动力学模型[20],模型中的代理粒子(简称粒子)可以模拟心理和物理双重作用,更接近社会的人;行为受驱动力、粒子间排斥力、粒子与障碍物间排斥力的共同作用,更接近实际行为过程,当然也存在参数设置较为固定、粒子运行固化为最短路径原则以及粒子重叠等局限。本研究选取社会力模型,采用AnyLogic软件平台进行多代理模型建构。
2.2如何改进模型以呈现滨水复杂空间和随机行为
滨水空间与行为活动具有独特性:一方面,与城市腹地公共空间相比,滨水公共空间更复杂,有基面、岸线等特殊要素,且在防洪要求下基面常有多层标高,岸线与对岸景色会引发驻留行为;另一方面,与交通疏散行为相比,滨水行为的随机性较强,表现为类型丰富、舒适距离大、行程轨迹不确定等。滨水随机行为背后隐含了空间要素与使用者行为之间长期稳定的规律性关系,可以作为模型建构的运行机制;同时模型需要按照人群属性建立“个性化”粒子群,参考10.7m的休憩行为舒适距离[21],调整粒子间距参数,提供可供粒子选择的多种候选路径。
2.3如何量化拟合使模拟情境贴近实测场景
模型能否真实反映滨水行为活动状况,模拟情境与实测场景的拟合是关键,也是已有研究的薄弱环节。既往研究多采用定性拟合[7,22],直观对比实测与模拟图形,并依据经验推断拟合效果。近年来量化拟合逐渐受到重视,但多关注整体空间,缺乏针对局部空间的拟合方法,如在郭昊栩等[23]和朱玮等[24]的消费行为模拟研究中,总体空间拟合度都较好,但前者对各层空间、后者对单个商店的拟合不理想。
本研究考虑人群的滨水行为主要受空间要素吸引点影响而改变行为轨迹,故将各吸引点驻留量的实测与模拟数据作为拟合依据,提高模型在重要节点的拟合度。
本研究考虑人群的滨水行为主要受空间要素吸引点影响而改变行为轨迹,故将各吸引点驻留量的实测与模拟数据作为拟合依据,提高模型在重要节点的拟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