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模式的3个思考与建议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模式的3个思考与建议

日期:2023-09-24 10:54:02     作者:王阳    浏览:0    
核心提示:体验者反馈表明衍生属性是商业街区的利用重点,7个街区的美食消费和招牌广告要素之和占比均接近或超过40%,最高达到60%以上,这足以证明美食消费与招牌广告仍然是商业街区中最具吸引力之处;反观行为活动要素
4思考与建议
 
4.1要素整合改善同质化发展模式
 
从整体和分街区数据可以看出,本体与衍生2种属性差异性明显。衍生属性方面,体验者反馈表明衍生属性是商业街区的利用重点,7个街区的美食消费和招牌广告要素之和占比均接近或超过40%,最高达到60%以上,这足以证明美食消费与招牌广告仍然是商业街区中最具吸引力之处;反观行为活动要素,仅有1个街区占比达到15%左右,其余均占比较低,有的街区甚至不足3%,表明了行为活动是街区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本体属性方面,建筑要素占比接近或超过20%的有5个街区,表明建筑本体被体验者充分重视;反观街巷要素,除烟袋斜街的街巷空间极富变化而较受关注外[27],其余街区的街巷则较易被体验者忽视,尤其是南锣鼓巷极具特色的“鱼骨”状街巷[28]也受关注不足。

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模式的3个思考与建议
 
两种属性中的行为活动和街巷要素与其他要素占比差异过大,反映出街区中行为活动明显不足、街巷空间利用较为单一的问题。
 
在传统发展模式中,街区规划制定者往往只将商业空间利用局限于建筑内部的售卖展示,较少关注体验者对街巷空间的需求,缺乏关注体验者与外部空间的互动。此外,在街区发展阶段缺乏非遗、展览、文化体验等行为活动内容的植入或展现方式不适宜,导致难以吸引体验者兴趣。通过琉璃厂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体验者对于行为活动要素的需求非常强烈,尽管只有庙会一种活动方式也能够充分吸引体验者兴趣。所以,可以考虑在规划中采用将街巷与行为活动2项要素结合的模式,将街巷空间中交通、引导功能做出适当调整,为行为活动提供空间场地,同时引入展现街区特点的动态活动以满足体验者的参与需求。
 
4.2模式并存利于街区活力提升
 
从2种属性占比结果可知,传统商业街区的发展已经分化为衍生属性占比较高模式和2种属性占比相近模式。一方面,南锣鼓巷、五道营、鲜鱼口和琉璃厂4个街区均由部分仿建或改建建筑组成,呈现出“以衍生利用为主、以本体保护为辅”的特点,体验者也认为衍生属性比本体属性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杨梅竹斜街、烟袋斜街和大栅栏3个街区在规划阶段保留了众多原有建筑,并良好延续了街巷肌理,呈现出“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特点,这就使得体验者对本体属性的关注明显提升,能够较为明显地感受到3个街区中遗产本体的真实、多元与完整性特征。
 
出现这2种模式的原因主要在于发展过程中规划制定者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选择不同。衍生属性占比较高表明街区侧重于商业经营、交易与品牌打造的经济性因素,代表街区为南锣鼓巷。2种属性占比相近表明街区加强了对遗产本体的保护、减少破坏性改造,更加重视社会性因素,代表街区为大栅栏。

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模式的3个思考与建议
 
通过7个街区的人口聚集规模热力图、商业店铺数量和体验者图像数据检索数量①,从人口聚集、空间规模、数据体量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2种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南锣鼓巷与大栅栏都较受欢迎,表明这2种模式并存有利于提升街区整体活力。民俗赏玩类型、文化体验类型、旅游消费类型的传统商业街区的互补存在有利于城市多元发展,表明传统商业街区在发展模式选取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街区资源禀赋和空间特色,开展差异互补的改造实践(表2)。
 
4.3属性均衡促进街区可持续发展
 
结合7个街区中体验者感知数据可知,属性均衡更利于长久发展。在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发展过程中,琉璃厂、五道营、鲜鱼口和南锣鼓巷(图8)等街区出现了过度依赖商业消费的发展模式,几个街区往往随着业态盛衰的转变陷入跌宕起伏的循环。反观大栅栏、烟袋斜街和杨梅竹斜街3个街区,体验者能够感知到街区内本体与衍生属性的均衡分布,使得街区不易因商业变迁而衰落,反而能够依据建筑、街巷本体空间开展商业转型,展现出良好的可持续性。
 
体验者视角表明,对衍生要素的需求会随社会发展而变化,过度依赖某种属性会导致“网红街”“千街一面”现象的产生,转型不及时就会出现衰败。这就提示传统商业街区在发展阶段需要重视古迹本体资源的保护,同时控制衍生要素的过度发展。此外,还应注重本体空间与商业需求的适配设计,通过2种属性的结合实现要素动态平衡,促进传统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5结论
 
本研究利用CNN技术,有效提取出体验者所拍摄图片中的5类特征要素,统计结果能够充分体现体验者的感知偏好,为街区规划制定者充分了解社会需要提供了技术路线和参考方法,有助于将反馈意见与人群需求引入不同资源禀赋的传统商业街区改造之中,避免各街区更新发展模式如出一辙。经过CNN训练出的识别模型能够有效提取图像数据中的特征要素,并降低数据量巨大带来的统计分析难度。同时,随着数据库体量的提升与机器识别模型的改进,未来还可以深入分析街区更新中体验者的其他各类反馈意见,对街区更新原理开展进一步探索。
 
根据体验者数据分析结果可知,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需要依据所在街区的静态物质基础,还应以“活态”层面的街区体验需求为导向,在促进传统商业文化发扬的同时形成满足街区持续发展供需矛盾的内在动力。只有本体与衍生2种属性共同作用才能使得传统商业街区重聚活力,并赋予城市更新动能。同时,体验者反馈数据揭示了街区空间与体验需求的不匹配,表明在街区更新规划的前期阶段需要后续运营的提前介入,从而避免“静态”层面改造与“活态”商业体验割裂现象的出现,以减少空间规划与展示利用的脱节,增强体验者与传统商业空间的互动体验,促进传统商业街区的规划、更新、利用一体化发展。
 
综上,各商业街区均需在行为活动方面作出更多提升,以改善同质化更新的趋势。由于传统商业街区的活力会随着经济发展与需求更迭不断波动,所以发展模式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传统商业街区的互补性,展现出城市整体活力。此外,属性占比均衡的街区发展模式呈现出发展稳定、影响力更长久的特点,反之则波动较大。这就提示在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实践中,需要注重本体和衍生2种属性的平衡发展,这样才能增强传统商业街区抵御社会波动的韧性,促进街区可持续发展。
 
>更多关于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模式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