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

日期:2023-09-24 10:30:32     作者:熊亮    浏览:0    
核心提示:为了理解和识别多尺度蓝绿系统耦合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的跨尺度图析方法,结合多尺度空间数据与形态类型学,剖析和比较景观基底、基础网络、聚落发展3个层面之间的空间关系。
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摘要:随着对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深入认识,空间发展和治理进入了强调多时空尺度、跨组织分层的新阶段;在领土开发和治理的过程中,对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infrastructure,BGI)的概念认知和构建方法提出新要求。为了理解和识别多尺度蓝绿系统耦合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的跨尺度图析方法,结合多尺度空间数据与形态类型学,剖析和比较景观基底、基础网络、聚落发展3个层面之间的空间关系。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采用跨尺度图析方法识别并呈现BGI发展过程,揭示各个时期BGI在组成、格局和尺度上的发展规律,提出在国土空间发展、治理尺度和格局发生剧变的当下,BGI是延续和完善国土空间稳态的支撑,可以将上述规律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对BGI历史格局和尺度的重现和延续,尝试构建内涵更丰富、更有韧性的BGI。
 
随着对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深入认识,多时空尺度、跨组织分层的空间发展和治理成为新范式[1]。在这种范式下,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关注以区域为单位的跨尺度分层式空间发展和治理[2-7]。作为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蓝绿基础设施多尺度、长时间地提供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着人地关系的繁荣发展,延续着历史文化的脉络[8]。蓝绿基础设施的形态与结构随着人地关系改变而发生变化。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这种变化在人口密集区呈现出自然空间减少而人工空间逐渐增加的趋势[9-10]。在此趋势下,整体、科学和战略性地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网络,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对蓝绿基础设施概念认知不断深入,识别和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的方式随之不断变化。在空间维度上,蓝绿空间的延续性和全域性逐渐成为新的关注重点[8]。在时间维度上,以南粤古驿道[11]为代表的线性廊道成为蓝绿基础设施的构建依据,标志着中国蓝绿基础设施的构建在跨时间尺度上的突破[12]。

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
 
在时空维度的结合上,蓝绿系统的耦合关系成为跨时空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的契机[13]。然而对蓝绿系统耦合关系的研究,往往会受到数据的限制。较为翔实的历史地图数据往往聚焦在古代城市内部或重要的文化路线上,难以为全域蓝绿基础设施的构建提供依据。探索跨时空尺度的全域蓝绿基础设施识别方法,是蓝绿基础设施构建的现实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是过去40年内中国国土空间发生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之一。2014年,它超越东京湾,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区域[14]。该区域的国土空间在多个尺度发生剧烈变化[15],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也在多个尺度上剧变。因此,对粤港澳大湾区蓝绿基础设施的识别、构建与完善,不仅可以成为保障该区域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也能为跨尺度蓝绿基础设施的构建理论提供有力支撑。
 
笔者旨在使用一种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跨时空尺度的图析(mapping)方法,揭示在不同空间和时间维度下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中自然系统与建成系统的关系,用于理解和识别多尺度蓝绿系统耦合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展示图析方法如何为跨尺度的全域蓝绿基础设施的构建提供依据。
 
>更多关于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