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徐氏东园营建的3个特征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明代南京徐氏东园营建的3个特征

日期:2023-09-23 12:51:14     作者:张文正    浏览:0    
核心提示:明初造园限令[41]之下的江南园林以农作园为主流,明中期政策日渐放松,造园活动逐渐复兴并迎来高潮,南京势力最盛的徐氏家族[7]则是复兴活动的实践者与推动者。
东园营建特征
 
4.1从农作园林到山水园林的转变
 
明初造园限令[41]之下的江南园林以农作园为主流,明中期政策日渐放松,造园活动逐渐复兴并迎来高潮,南京势力最盛的徐氏家族[7]则是复兴活动的实践者与推动者。徐天赐对东园的营建使其从蔬圃转型为山水园林,保留的麦田、蔬圃不仅留存了前身为农作园的痕迹,还通过抑景作用来突出园中景致。营建后的东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景要素一应俱全:华堂丽亭,绕水而建,峰洞石林,千奇百态;溪池瀑泉,水映雅事;茂林奇花,四时争艳。“繁”且“奢”的造景要素,在市隐思想之下寻找到平衡,成就了东园山水园林胜景。
 
4.2自然化的理水方式
 
东园之水引自秦淮,故为活水,园林生态得以保障,这与计成“疏水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观念相合。建筑立于水边,符合《园冶·相地篇》“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的设计标准与前提[42-43];山石叠于水中,符合《园冶·掇山篇》“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的观念。此外,水池形态随曲合方,自由自然,顾璘称之为“迭山疏池,力夺天造”[11];大池与小池通过迂回曲水连通,为园林丰富的水景营造增添更多情境。如此理水手法所造之景,在王世贞眼中可谓“池馆尚称雄”[30]。

明代南京徐氏东园营建的3个特征
 
4.3以堂台组合为中心的构景方式
 
堂设月台之上,安置山石、种植古木,月台边开凿水池,形成组景,此构景方式出于园主人对“东园之筑”的明确期待和定位:“招名流广文赋以润饬于侯门”[11],而文人的诗兴常来自美景,故而徐天赐对构景甚是精心。此外,堂台组合与周边景致形成对景——心远堂月台组景与小蓬莱山相对,并有亭榭环绕;一鉴堂月台组景与水中亭相对,并偶有画舫驶过。如此布局,文人坐于堂中,目之所及,皆为佳景。
 
4.4诗歌盛景赋东园以文人气质
 
山水园林建,文人雅集兴,东园集江南才俊千般宠爱于一身,被赋予超越物质的精神内涵。园中六亭一洞一峰之名,为南京吏部尚书乔宇所题[11],有点景之意;“世恩楼”题额、“东园雅集”之字,由江东二才子之一徐霖所篆;雅集诗序,为南京文坛领袖、青溪社召集者顾璘所撰;雅集之画,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绘;雅集之记,由“金陵三俊”之一陈沂、“甘泉学派”领袖湛若水所撰;东园雅集之诗,由蔡羽、边贡、钟芳、金銮、黄省曾、李舜臣等江南才俊所作。在他们的诗中,东园是“华林”,是“金谷”[27],是“兰亭”[44],是“仙家”[45],已然近乎文人所渴求的超然于世的理想之境。可见,东园的文化盛景与文人气质,是江南文人于交游中共同经营塑造而成的。东园雅集则成为明代南京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
 
5结语
 
南京徐氏东园的营建、扩建历程是明中后期的由俭入奢社会风尚变迁之缩影,是明末造园技艺与观念成熟前的重要探索。东园之兴盛,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明代统治者对园林政策的转变是为“天时”,近秦淮览胜景是为“地利”,园主人的贤能好客及文人追捧是为“人和”。东园曾以“最大而雄爽”之形貌,让“万人同心、庶姓同乐”,让诸多文人吟诗作画、流连忘返,如今虽风貌已变,但其本身的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笔者基于新史料的挖掘与旧史料的再研究,明晰了东园边界,考证并复原平面以窥其盛景,推进了东园的复原研究工作。总体而言,东园从农作园蜕变为山水园并逐渐文人化,丰富多样的造景要素、自然化的理水方式、堂台组合的造景手法等是东园主要的营建特征。
 
然而基于现有资料,只能大致复原平面布局,园林建筑的具体构造、水池边界、园内东部的空间关系仍相对模糊,相关史料还需进一步挖掘,以期深化平面并完成立体复原。在本研究中,通过考证历史资料以确定园林边界,提取诗文景观意向复原园林要素,采用图文互证方式复原平面,该方法可对其他园林复原研究提供借鉴。
 
>更多关于明代南京徐氏东园平面复原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