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俯视高度下绿化形态特征分析
对量化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在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状态下所观察到的住区绿化形态特征变化与其俯视高度息息相关(图3)。为便于比照不同俯视高度下各项俯视绿化形态指标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将各项俯视绿化形态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归一化处理。
结果表明,人群俯视高度与绿化三维可视体积、绿化复杂度、绿化紧凑度呈反比,即随楼层高度逐渐提升,绿化三维可视体积、绿化复杂度、绿化紧凑度均逐渐减小,随之对于人群视觉的影响也逐渐减弱。当人群处于18m(6层)时,由于视点位置趋近于树冠部分,因此所观察到的绿化三维可视体积反而会小于人群处于36m(12层)时的俯视感受。
反之,绿化延伸度、绿化视野占比指标与楼层高度呈正比。即随着楼层高度提升,所视植被与被试点间的距离越远,人群可感知到的住区户外空间绿化范围也随之越广。
3.2不同俯视高度下人群感知偏好特征分析
3.2.1调研问卷人群信息统计
本次调研共采集到156份相关问卷数据,排除5份填写不完整的问卷,保留151份有效问卷。这些问卷数据经SBE评级的内部可靠性系数为0.900,表明151名被试者的评价数据相对可靠。根据目前所获取样本来看,性别方面,男性占比48%(72人),女性占比52%(79人);年龄方面,20岁以下占比为5%(8人),21~30岁占比最高,为40%(61人),其次是31~40岁,占比为28%(43人),41~50岁占比为14%(21人),51~60岁占比为3%(4人),60岁以上占比为10%(14人);学历方面,高中及以下占比为31%(47人),本科占比为42%(63人),硕士占比为26%(39人),博士占比为1%(2人)。综合来看,被试者在性别、年龄及学历3个方面均呈现出较为均衡的分布特征。
3.2.2人群俯视感知偏好变化特征分析
从调研数据得出的俯视感知偏好指标变化来看,在不同高度下人群的俯视感知偏好存在一定变化规律:秩序度、丰富度与楼层高度呈正比,即随楼层高度提升,人群所感知到的住区外部植被丰富度及秩序度会随之增强;而宁静度、自然度、偏好度则与楼层高度呈反比,即随楼层高度提升,上述俯视感知偏好会随之减弱。
具体而言,在俯视高度处于36m时人群各项感知指标均相对较高,而俯视高度处于72m(24层)时人群偏好则会有所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自然度指标与楼层高度变化的关联最为紧密,当楼层高度处于18~54m(6~18层)时人群所感受到的住区绿地空间自然度普遍较高,但是随着楼层高度继续提升而减弱;而对于宁静度、秩序度、丰富度3项指标,在不同楼层高度下会呈现出波段性变化,比较而言,当人群处于36m及90m(30层)俯视时所感受到的绿化秩序度与丰富度会相对较高,处于18~54m俯视时所感受到的绿化空间宁静度则相对较强(图4)。
3.3人群俯视感知偏好与俯视绿化形态特征间的关系
对人群俯视感知偏好及俯视绿化形态特征2个维度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图5),发现在各项俯视感知偏好指标中,宁静度、自然度、偏好度与俯视绿化形态指标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反之,秩序度、丰富度2项俯视感知指标则与俯视绿化形态指标相关性最弱。
其中,自然度与5项俯视绿化指标间关联性最强,其与绿化三维可视体积、绿化复杂度、绿化视野占比3项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69、0.30;与绿化延伸度、绿化紧凑度2项指标则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31,表明人群在俯视状态下所感受到的户外绿化的绿化体积越大、形态变化越复杂,且植被间存在较为疏朗的布局变化,其自然度则越强。
宁静度、偏好度则与绿化三维可视体积及绿化复杂度2项指标呈现出中等程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9(宁静度与绿化三维可视体积)、0.54(宁静度与绿化复杂度)、0.41(偏好度与绿化三维可视体积)、0.41(偏好度与绿化复杂度)。进一步以绿化三维可视体积、绿化复杂度为自变量,以偏好度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绿化三维可视体积是独立影响因素,与偏好度呈正相关关系,即人群处于俯视状态下所观察到的户外绿化三维可视体积会对人群偏好度产生明显影响。
结合实地调研来看,通常情况下随俯视视点高度的提升,绿化三维可视体积随之减少,相应地人群俯视偏好度也会同步降低。4
结合实地调研来看,通常情况下随俯视视点高度的提升,绿化三维可视体积随之减少,相应地人群俯视偏好度也会同步降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