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识别与保护方法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识别与保护方法

日期:2023-09-21 22:44:27     作者:肖竞    浏览:0    
核心提示:北碚公园位于重庆市北碚老城,1930年由爱国民族实业家卢作孚建造。其在始建至今的90余年中始终保持城市公共园林的属性,与北碚地区的城乡发展和公共文化生活关联密切,是典型的城市历史公园。
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识别与保护方法
 
依据前文拟定的要素框架,笔者以年代断代法[21]划分公园历史演变周期,结合不同价值构成与空间尺度,探索建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方法,并以重庆市北碚公园为案例解析相关操作步骤。
 
3.1案例概况与资料来源
 
北碚公园位于重庆市北碚老城,1930年由爱国民族实业家卢作孚建造。其在始建至今的90余年中始终保持城市公共园林的属性,与北碚地区的城乡发展和公共文化生活关联密切,是典型的城市历史公园。笔者通过对《重庆市园林绿化志》《重庆市北碚区志》《重庆市北碚区城乡建设志》《老重庆影像志》以及北碚区博物馆历史文献、舆图、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22-23],分尺度建构了北碚地区—北碚老城—北碚公园—园内景观的空间、历史信息多源和多尺度数据集,作为公园遗产价值识别与保护研究的基础资料。
 
3.2城区尺度:营城脉络梳理与关联遗产串联
 
营城脉络梳理即对历史公园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周期进行城市营建脉络的史料考证和梳理解析,是从城区尺度查考历史公园公共历史见证价值,识别其关联遗产要素的基础性研究,是建立城市历史公园区域整体保护逻辑的依据。具体通过史料考证,以年代断代法划分公园建设历史周期,再以各历史周期时间脉络为线索,对城市公共历史事件及其关联空间对象进行梳理,以“层积剥离”的方式识别、解析不同历史周期中历史公园的区位特征及历史意义,还原历史公园发展演变时空脉络的整体图景。

关联遗产串联即基于营城脉络研究结果,识别在公共历史见证层面与历史公园具有价值关联性的城市遗产要素,结合各要素的空间分布与交通条件,对相关遗产对象进行空间串联,使其形成具有集群展示效应的城市主题文化线路,将历史公园纳入城市遗产整体保护的脉络框架,
避免其沦为“价值孤岛”。

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识别与保护方法
 
以北碚公园为例,通过对前述史料的考据分析,将公园发展历程划分为峡防自治时期(1930—1935年)、三峡乡建时期(1936—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50—1978年)和改革开放后(1979年至今)4个历史阶段,进而识别出北碚地区以峡防自治修化、三峡乡建实验、社会主义公共建设和人文科教城市建设为脉络线索的公共历史演化进程(表1),以峡防局、乡公所、峡区图书馆,北碚图书馆、西部科学院旧址、复旦大学旧址,北碚文化馆、北碚体育馆、北碚电影院,梁实秋纪念馆、张自忠陵园、卢作孚纪念馆为代表的各时期公共历史见证遗产要素。

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识别与保护方法

在此基础上,以北碚公园为起点,结合各时期关联遗产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情况,系统串联、建构展示相应公共历史脉络的主题文化线路,形成北碚城区近现代遗产资源的整体保护逻辑(图2)。
 
3.3地段尺度:单元协同分析与公共空间组构
 
单元协同分析即历史公园与其邻近空间单元功能、交通和景观视线协同关系的分析,是在地段尺度梳理、识别历史公园公共关系建构价值及其与周边建成环境协同关系的基础性研究,是建立城市历史公园所在地段公共文化空间组构逻辑的依据。具体通过对不同历史周期公园邻近地段公共文博纪念建筑、文娱场所、文教机构的功能梳理与空间映射,还原相应时期公园所在地段的公共关系组织结构。公共空间组构即根据单元协同分析结果,整合历史公园所在地段空间单元关系,组织建构历史纪念与当代生活协同的公共空间体系,增强公园内部游憩空间与邻近城市公共空间功能、交通、景观的协同性,使历史公园作为地段公共文化触媒融入城市公共关系的动态建构过程。
 
以北碚公园为例,通过对不同时期公园与邻近地段功能单元的协同性分析,识别出以下特征:
 
1)峡防自治时期,北碚场镇由乡场社会关系主导,以“九宫八庙”为聚核地标,以北培乡场、峡防局宿舍区、火焰山公园(北碚公园)为功能单元,形成“枝簇状”空间组织结构;
 
2)三峡乡建时期,北碚朝阳镇(原乡场)由公民社会关系主导,以抗战迁建文教机构、现代科教文体场馆为聚核地标,以场镇中心区、老旧住宅区、文娱活动区、机构迁建区为功能单元,形成“团簇状”空间组织结构;
 
3)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北碚城区(原朝阳镇)由共产社会关系主导,以公立文教、文化机构为聚核地标,以生活居住区、行政办公区、科研机构区为功能单元,形成“片簇状”空间组织结构;

单元协同分析与公共空间组构
 
4)改革开放后,北碚老城由文化营销生产组织主导,以登录遗产对象、文博展馆建筑为聚核地标,以滨江文化区、乡建遗址群、历史中心区、老城旧住区为功能单元,形成“点轴式”空间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笔者综合运用功能协同、步道串联、视廊控制等手段,整合、连接邻近地段各历史时期公共文化资源,组织建构以北碚公园为触媒的北碚历史城区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图3)。
 
 
3.4园区尺度:场所层积解译与记忆场景活化
 
场所层积解译即对不同历史时期公园内部场所空间公共文娱生活历史层积过程的解析,是从园区尺度查考历史公园公共生活容载价值和识别相应历史场所记忆场景的基础性研究,是建立城市历史公园内部场所空间保护利用与功能组织逻辑的依据。具体通过文献考据还原不同时期公园园区布局与路网结构,建立多时段空间拓扑模型,运用空间句法凸多边形分析工具,分时段计算公园内部游憩场地的多期集成度指标,作为不同时期公园场所空间公共性与活动容载强度的等替数据④。
 
之后,联立多期空间集成度测度结果,加权计算公园内部场所空间公共性层积价值,解译各空间场域的活性等级。记忆场景活化即根据场所层积解译结果,结合历史资料进一步进行记忆场景挖掘,分级分类营造、活化公园内部场所空间,引导历史记忆场景融入当代游憩生活。

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识别与保护方法
 
以北碚公园为例,通过对志书、舆图资料的考据,识别、还原出公园不同时期的空间布局与路网结构特征,建立相应场所空间的结构拓扑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句法凸多边形分析工具,计算获得公园不同时期场地集成度与层积性加权指标,识别出清凉亭、盆景园、喷泉广场、怡园等一级公共价值区,卢作孚纪念园、中山路入口广场、影园广场、知春亭等二级公共价值区,山顶茶厅、揽月亭附属场地、碚峡路入口广场等三级公共价值区。综合上述3类场所空间在各历史时期的公共活动影像,提炼出以公共集会、纪念观览、休闲游憩为主题的记忆场景,以场景营造方式活化相应场所空间,激活场域集体记忆(图4)。
 
3.5园景尺度:风貌特征考据与审美逻辑呈显
 
风貌特征考据即对不同历史时期公园园艺景观风貌特征的分析,是从园景尺度查考历史公园公共审美价值和识别特色园景要素的基础性研究,是建立城市历史公园内部园景保护修复和展示解说逻辑的依据。具体通过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的考据梳理,结合GIS核密度分析方法与形态类型学分析方法,识别不同时期公园标志性园景的分布特征、风貌类型及流变过程,并提炼解析相应园景要素的审美逻辑。
 
审美逻辑呈显即根据园景风貌特征考据结果,以展现其审美逻辑为导向,进行公园园景要素的保护修复和展示解说。具体结合各时期历史园景要素风貌特征的相似性和审美逻辑的相关性,串联建构公园主题景观游线,并根据各景观节点的主题特征制定相应要素的保护修复和展示解说措施。
 
 
以北碚公园为例,运用前述方法对不同时期公园内部园林景观进行风貌考据,识别出以下特征:
 
1)峡防自治时期,公园呈现以西部科学院博物馆、红楼、清凉亭为代表的现代功能与古典形制融合的园景风貌与中西融合、天人和谐的审美逻辑;
 
2)三峡乡建时期,公园呈现以虎窟、豹舍、熊洞和民主讲台为代表的舶来、猎奇园景风貌与审美逻辑;
 
3)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公园呈现以知春亭、山顶茶厅为代表的“中而新”式[24]园景风貌与审美逻辑;
 
4)改革开放后,公园呈现以卢作孚纪念像与纪念题刻、揽月亭、望江亭为代表的纪念性和山地特色园景风貌与审美逻辑。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特色景观的空间分布与审美主题,建构出历史纪念、观赏游艺、山地特色3条园景风貌导览游线,并根据相应游线系统的公共审美逻辑制定各景观节点的保护修复和展示解说措施(图5)。
 
4结语
 
城市历史公园作为城市中具有公域属性的遗产对象,其场所空间与遗产价值同城市公共历史、公共生活关联密切,对城市当代文化建构具有重要影响。笔者从公共文化视角出发,建构出以公共历史见证、公共关系建构、公共生活容载、公共审美育化为价值识别线索,以城区、地段、园区、园景为价值载体尺度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多尺度识别和统筹保护方法。
 
上述价值要素与研究思路是对既有园林景观遗产价值评估、保护方法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体现了对公共园林景观遗产价值公共性的响应及其对价值解析、保护要素、尺度的拓展,可为该类遗产和其他公域属性地段遗产的价值识别与保护提供参考。同时,研究在地域普适性、当代价值融合、应用质效实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后续研究将从以下方面完善:
 
1)通过多案例解析凝练历史公园遗产价值、关联载体的普适规律,校正单一案例分析造成的结论偏差;
 
2)结合主体价值认知调查,建构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综合评价方法,修正通过历史考据单一途径判定所获结论的片面性;
 
3)结合对北碚公园的跟踪调研,校验理论、方法应用成效,完善相关结论。
 
>更多关于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