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行宫园林游览动线的空间感受分析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西湖行宫园林游览动线的空间感受分析

日期:2023-09-20 11:04:25     作者:胡雨欣    浏览:0    
核心提示:本研究意在探究西湖行宫园林盛期的空间特征,因此需对乾隆时期的行宫园林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字化复原。通过对遗址进行三维扫描获得的信息主要为地形、山石、建筑台基、植物等,不足以覆盖全部空间要素
游览动线的空间感受分析
 
4.2.1西湖行宫园林数字化复原
 
本研究意在探究西湖行宫园林盛期的空间特征,因此需对乾隆时期的行宫园林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字化复原。通过对遗址进行三维扫描获得的信息主要为地形、山石、建筑台基、植物等,不足以覆盖全部空间要素,同时建筑缺失较为明显。对此,本研究以游览路径上的空间节点为重点,对于游线上缺失的建筑或构筑物,通过数字建模的方式进行复原。



由于史料中并未提及西湖行宫园林内的游览路径,本研究根据从低到高的顺序、以贯穿全园主要景点为目的,拟定了一条游览动线,进而通过分析游线上的空间感受来解读空间特征。

西湖行宫园林游览动线的空间感受分析
 
借助测绘中获得的行宫现状空间信息来辅助历史信息的定位,确定了游览动线上空间收放与视线高低变化较为丰富的12个驻足点。基于史料[19]和已有研究[1]初步复原了乾隆时期的西湖行宫园林。借助模型寻找视角并对驻足点的空间场景进行呈现,使其最大程度趋近于园林盛期的景象,以期更直观反映出游览动线上的空间感受(图8)。
 
4.2.2空间感受分析
 
西湖行宫园林通过贮月泉院落—鹫香庭院落—玉兰馆院落—玉兰馆院落西侧院落自东向西组合的方式,增加东西方向上的空间层次,以横向带状的空间引导游览路线,随后沿山路到达山顶。

西湖行宫园林游览动线的空间感受分析
 
首先,行宫园林入口(A)呈现强烈的欲扬先抑的收束感,至贮月泉庭院(B)后豁然开朗。接着,爬山廊前段(C)受左侧假山和右侧围墙的围合,空间极度收束;中段(D)围合减弱,空间开阔;末段(E)受左侧瞰碧楼和右侧围墙限制,空间变得较收束。经爬山廊将人引导至玉兰馆、鹫香庭院落(F)后,收束感得到缓解,空间变得开阔。最后,经院落区行至山路段(G),狭窄陡峭的蹬道给人收束和紧张感;直至山脊线区域(H~M),空间极度开阔(图8)。

西湖行宫园林游览动线的空间感受分析

具体表现可概括为:在驻足点A、C、E、G处可感受到围合与收束;在驻足点B、D、F处可感受到开阔和空旷(表2);驻足点H~M均处于孤山高处,视线无明显遮挡,给人极度开阔的空间体验。
 
4.3主要景点之间竖向视线关系分析

西湖行宫园林游览动线的空间感受分析
 
根据点云模型绘制地形剖面图,参考视觉分析理论②,以成年人站立时的一般视平线高度1.6m为标准,选取仰角视平线以上27°、俯角视平线以下30°作为竖向视线的最佳观赏视域[11],分析行宫园林主要景点之间的竖向视线关系(图9)。

在视线分析时应考虑植物遮挡的影响,但因西湖行宫园林现有植物多为1950年后补植[23],加之植物自身的生长变化,现今植物的分布情况和形态必然与乾隆时期不同,因此不作为竖向视线分析的重点。

西湖行宫园林游览动线的空间感受分析
 
由图9-1、9-2、9-3可知,受地形遮挡和高差的影响,第二层与第四层的景点两两之间均不存在明显的视线相对关系(图10-1、10-2)。由图9-4可知,第一层与第四层之间,团结亭与西湖天下景亭之间没有紧密的视线关系,于团结亭处只能依稀看到西湖天下景亭的屋顶(图10-3)。


乾隆年间《西湖行宫图》显示了场地未被繁密的植物遮挡,推测当时的观景视线更趋向于远处的西湖;而西湖天下景亭处的视线受到假山和地形遮挡,由此处无法看到团结亭。由图9-5可知,第一层的西湖天下景亭与第二层的鹫香庭之间视线联系较薄弱,由西湖天下景亭位置仰视,视线受到高差影响和栏杆遮挡,鹫香庭及其西侧的玉兰馆不在视线范围内(图10-4)。
 
 
由图9-6可知,仅第一层的西湖天下景亭与第二层的万菊亭之间存在视线联系,于西湖天下景亭可以看到高处的万菊亭(图10-5),于万菊亭则能居高临下,完整观赏西湖天下景亭及其所在的贮月泉庭院(图10-6)。
 
 
综合以上分析,西湖行宫园林主要景点仅有西湖天下景亭和万菊亭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景关系。另根据图9-1、9-2和9-3所示的第二层和第四层之间的观景视线,结合在领要阁处俯瞰玉兰馆方向的实景(图10-2),可判断出山脊处的观景对象更倾向于远处的西湖。乾隆《西湖行宫八景·瞰碧楼》御制诗中曾记载登临瞰碧楼(现万菊亭位置)俯瞰西湖时的景象,“楼俯全湖,晴波绮縠,摇荡几牖,有一碧万顷之概”[24],进一步证明西湖行宫园林在营建时考虑了景点与西湖之间视线上的关系。
 
 
>更多关于西湖行宫园林遗址空间特征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