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才能创造创造才会改变
—记成都温江天星村的编艺明星们
口特约记者张建国
在成都平原的温江区寿安镇,有一个依托本地苗木资源从事植物编艺的村庄叫天星村。村里无论男女老少,无不精通植物编艺。他们创作的作品精致美观,畅销市场,被誉为“指尖上的艺术”。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一群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是怎样从泥土中汲取芬芳,吸收营养,用双手把紫薇、杜鹃、罗汉松等常规植物编织成一件件精美的花篮、花瓶、大熊猫等上百种作品形象的?佼佼者总是最好的“向导”。在天星村,“向导”刘纪东、漆康林、薛刚等,如同明星一样受到村民追捧。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一群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是怎样从泥土中汲取芬芳,吸收营养,用双手把紫薇、杜鹃、罗汉松等常规植物编织成一件件精美的花篮、花瓶、大熊猫等上百种作品形象的?佼佼者总是最好的“向导”。在天星村,“向导”刘纪东、漆康林、薛刚等,如同明星一样受到村民追捧。
刘纪东指尖艺术成就产业梦想
川派盆景发源地在寿安,编艺产品发祥地又在天星村。在天星村植物编艺公园内,随处可看大师们的掌上艺术,一株植物辗转手中,片刻已有别样风情。用指尖创造艺术的人,在天星村比比皆是,而刘纪东,不仅是编艺大师,还是开拓者、引领者和天星编艺花木合作社理事长。
一个村庄的变化,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但仅有政策还不够,还得有机遇和一群开拓进取之人。天星村曾是一个花木产品单一的传统种植村,20世纪90年代初,刘纪东继承父辈的编艺艺术,率先探新路,在结构和用材上走出了上辈人未能走出的路。
“小时候看父亲用花木编织出一个个作品,虽然好看,但就是慢,养家糊口都困难。”从那时起,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刘纪东逐渐走上了植物编艺创新之路。
天星村编艺虽有百年历史,但传统的工艺和使用的工具太过简单和简陋。编艺产品与静态人工工艺有很大不同。静态的百年千年仍能保持原样,但编艺材料却是动态的,编艺植物要生长,会对原有形态造成破坏。刘纪东观察发现,曾经很“顺眼”的编艺作品,两三年后会完全失去原有的风采,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乱七八糟的面貌。
那时的编艺产品也很单一,除花篮、花瓶外再无其他产品形式,而编好的花篮、花瓶又因质量不稳定、变形快,市场接受度不高,消费者也不敢轻易购买。“当时看还可以,但最多两三年,产品就会出现凹陷、弯曲到无形。这样的产品谁敢买呢?”刘纪东说。
有一次,刘纪东看见父亲愁眉苦脸,以为家里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仔细一问,才知道当天上午有几个买主到基地看见父亲的编艺产品后,虽然很欣赏,但疑虑重重不敢购买。买主临走时告诉父亲,明年再来看这几件产品,如果不走样就下单购买。这件事给刘纪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保持产品品质优良不走样?问题出在哪里?他时刻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忽然有一天,他看见1名电焊工正在焊接一个用来筛沙石的铁筢子。刘纪东灵机一动,如果将编艺产品支撑架的材料从篾条改成不变形的铁丝,就可长期保持一种姿态。
他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并立即付诸行动。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用铁丝成功做成了支撑架。自此,用铁丝作为支撑架的花篮、花瓶的形态再无改变。刘纪东也最终发现,编艺产品后期之所以走样,是支撑编艺产品的原材料存在局限性。刘纪东认为,当时的天星编艺已处于悬崖边上,如果没有年轻人参与进来,没有创新革新,天星的传统编艺能否走到今天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他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并立即付诸行动。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用铁丝成功做成了支撑架。自此,用铁丝作为支撑架的花篮、花瓶的形态再无改变。刘纪东也最终发现,编艺产品后期之所以走样,是支撑编艺产品的原材料存在局限性。刘纪东认为,当时的天星编艺已处于悬崖边上,如果没有年轻人参与进来,没有创新革新,天星的传统编艺能否走到今天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此后编艺产品再次受到消费者欢迎:“编一个卖一个,根本不愁销不出去。”刘纪东说。但与此同时,一两个产品打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产品多样化、更新速度快才是市场的发展方向。“从花篮到花柱、屏风、华表等,能想到的、在脑子里能形成具体图案的,我们都会想办法制作成产品。”刘纪东说。经历这一阶段后,他的视野不断扩大,十分关注喜闻乐见的社会形象,并将其演变成编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