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更新背景下后工业景观的连贯性与易读性感知研究
摘要:【目的】在可持续更新背景下,腾退的工业用地在城市绿地及公共空间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后工业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原工业用地中的工业遗存与设计置入的新要素,其构成组合与布局方式对景观视觉质量和公众感知均有重要影响。其中连贯性和易读性作为景观偏好的重要感知维度,表现为物质空间中后工业景观要素的和谐程度、可识别性与视觉引导性。建立连贯性、易读性与公众感知的关联,对评判后工业景观是否可持续有重要意义。
【方法】选取21个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改造场景,进行眼动实验与问卷调查,基于连贯性与易读性感知的调研结果进行场景的聚类分析,进而明确不同景观要素、视觉关注与感知偏好三者之间的关联机制。
【结果】结果表明,植物主导型、遗存主导型和活动空间主导型3类场景对公众的连贯性和易读性感知作用具有差异性;整体来说,对标志性工业遗存构筑物的注视兴趣与易读性感知正相关,与连贯性感知呈负相关,而对铺装的首次注视时间与易读性正相关;针对植物主导型的场景,公众对自然要素的首次注视时间与易读性呈负相关,对新置设施的首次注视时间和连贯性呈正相关;在遗存主导型景观中,对自然要素的注视持续时间与易读性呈正相关,而对水体的注视状态会对连贯性感知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活动空间主导型的场景中,对工业标志物的视觉关注对易读性感知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基于视觉关注建立其与连贯性和易读性感知的关联方式,研究后工业场景中新旧要素对公众感知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如何可持续利用现有资源优化后工业景观空间布局、合理保护工业历史风貌提供借鉴。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益于人的身体、情感和心理健康[1]。既往研究表明居民对城市绿地的偏好和感知会强烈影响他们的福祉,并应该在设计改造中得到重视[2]。而21世纪以来,工业废弃地改造需求明显增加[3]。在可持续更新的背景下,城市用地腾退后的工业废弃地或闲置棕地为城市绿地与公共空间的扩充和再开发提供了巨大可能性。
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类特殊的城市绿地,具有“遗存-自然”的双重属性:通过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存,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场地文脉得以延续[4],美学价值与地方认同感得以提高;同时,有效组织后工业景观中的植物、水体等自然元素,塑造亲自然的绿色开放活动空间,能释放和缓解人的压力,调动人的积极情绪。
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类特殊的城市绿地,具有“遗存-自然”的双重属性:通过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存,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场地文脉得以延续[4],美学价值与地方认同感得以提高;同时,有效组织后工业景观中的植物、水体等自然元素,塑造亲自然的绿色开放活动空间,能释放和缓解人的压力,调动人的积极情绪。
在后工业景观中,新旧要素的和谐共存是延续场地文脉的重要前提,需要更具整体性的设计逻辑介入改造过程[5]。其中,设计语境中的“原置”通常指场地中保留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存,一般指场地上废弃的工业建筑、构筑物、机械设备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运输仓储等设施[4];“新置”则多为再设计过程中新增的满足当代功能的设施、植物、铺装等要素。后工业景观的设计重点包括了对遗存进行选择性保留,并使其转变为场所标志物或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的过程[4]。工业遗存的价值以及新旧要素的匹配程度,可以作为改造后整体风貌的评价标准[6],“复写”式的设计方式可使多层的场地信息在现状场地中同时呈现,解决矛盾并产生联系互动,创建多层共存的游憩系统[7]。
尽管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工业废弃地的更新进程,城市内部遗留的大量工业废弃地如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可持续更新[8],会使历史对象呈现出从完整保留到“毁尸灭迹”的巨大差异[9]。新旧兼容的设计论重视遗存的选择性保留和设计的置入调解,如果忽视二者之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特征[10],反而会使公众产生基于污染与安全隐患的负面感知与情感体验[11-12]。因此,如何对新旧要素进行有效结合和合理布局、优化公共空间使用方式和增强公众情感联结,成为后工业景观改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