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本文对于推动基于公共空间的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首先,本研究揭示社区绿地环境感知对社会融合的作用机制,拓展了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学界对社区绿地社会效益领域的研究。其次,将情感事件理论引入社区绿地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理论框架中,并辅以实证检验,为了社区绿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除了理论贡献之外,本研究结果对于城市社区绿地的规划设计也提供了一些启示。在国家倡导建设人民城市、公园城市的大背景下,社区绿地的建设应考虑以人为本,通过社区绿地创建包容性社会空间以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
1)绿地可达性和连通性:鉴于社区绿地是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场所,绿地的可达性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至关重要。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注重社区绿地的布局和连接,确保绿地覆盖范围广泛、交通便利,并与周边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公共交通网络相连,如绿地的临街型布局,与居民的出行线路相结合,在方便居民使用绿地的同时,提高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接触机会。
2)绿地信息传达和引导:社区绿地规划应注重信息的传达和引导,使流动人口能够了解和利用绿地资源。通过设置指示牌、信息展示板、互动设施等,提供绿地的功能、活动和服务信息,提高流动人口对绿地环境的感知和利用率。
3)绿地社交空间:社区绿地应注重社交互动和情感设计,尤其是能触发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有效交往和互动的“接触空间”,如聚会区域、户外咖啡厅等。这些空间可以吸引人们在绿地中聚集、交流和建立社交关系。此外,提供多样化的活动设施和场所,如篮球场、乒乓球桌、户外游戏区等,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同时,在设计中应避免过度设计,为使用者留有自由组织活动的包容性空间,以此鼓励跨群体间相互接触共享绿地。
4)绿地互动与参与:通过引入共同参与的元素,鼓励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共同参与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例如,在社区绿地的设计过程中邀请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设立社区花园或共同种植区,供居民和流动人口共同参与植物的种植和养护。不仅有助于居民对绿地的熟悉和使用,也提升了流动人口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情感依恋。
本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也是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所在。首先,本研究未对取样对象进行细分,在强调多元化的时代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可以划分不同群体进行研究,比如“乡→城”型、“城→城”型流动人口因群体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其居住分异会导致社区绿地空间感知差异,需要开发更精细化的量表进行研究。
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横截面数据只能揭示变量之间的静态规律,未来研究可尝试对流动人口进行纵向追踪调查,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深入探讨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基于本研究而言,后续研究学者可尝试在模型中引入其他中介和调节变量,使得社区绿地对社会融合的作用路径更加完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