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L——从《哲学树》“树原型”“世界树原型”走向“哲学树”的解读路径
索尔定义文化景观时认为非物质的“文化”是文化景观产生发展的原动力[32],作为动因的“文化”与自然相融后熔铸于文化景观中,成为超脱单纯人文意义的“文化”[33]。ACL是体现“自然与文化互动”的重要形式,按照保罗·利科(PaulRicoeur,1913—2005)解释现象学的说法,“世界是外在显现的,但人们对其认识不是镜面式反馈,是基于某一层面的主观认识,并由参与认知的人建构”[34]。ACL为阐释文化景观内层认知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讨论形式,即透过镜面式的反馈深入作用机制。
文化景观解读方式被归集为“观看方式”和“文化实践”[35]。“看”无论从起因、过程或是结果阶段的不同意识形态来讨论,都已成为“景观文本”发生作用的起因。绘画成为人们理解世界和自身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通过心理绘画更加深刻反映自身与自然的关联,并赋予“自然元素”基于个人认识论的额外意义。
通过分析《哲学树》心理绘画,自然元素由纯粹物质形态过渡到基于个人精神、经验、体验、经历等非物质要素构成的非物质意识形态,这种解读自然元素的方式对ACL研究具有启发性。《哲学树》中心理绘画作为“观看方式”的一种,与文化景观方法论上的“观看方式”都依托于对“自然元素”的“文化”阐释。
《哲学树》中的研究载体“树”具有“世界树原型”象征,而“世界树原型”象征与先民对世界、宇宙的认知紧密相关,并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流传下来,印证人类具有对特定“自然元素”额外的具身体验。这种具身性围绕个人及集体文化认知与自然元素关联,形成了对周围环境的全新体验,进而将还原性文本“树原型”逐渐层累认识形成“世界树原型”,并在不同文化共同体下达成共识“哲学树”,对理解更广泛“自然元素”哲学角度意义的生成方式形成解读途径(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