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滨江空间形态量化分析
经计算,结合3个维度的滨江空间指标量化结果,发现南京滨江空间存在以下空间形态变化特征。
1)三维指标。
从复杂度、郁闭度、天空率等三维指标来看。如图6-1所示,以自然要素占主导的5号鱼嘴片区内各空间单元的各项指标分异最为明显,而以人工要素占主导的4号青奥片区内各空间单元的各项指标分异差别较小。
结合分析数据及现状调研,发现各片区的复杂度指标主要受到各片区中空间要素丰富程度的影响,例如以绿植为主的3号绿博片区4-A空间单元(复杂度:4.623)。经计算,发现郁闭度与天空可视率2项指标的计算结果互为反比,即随郁闭度提升,天空率指标则随之下降,例如1号幕燕片区1-A空间单元(郁闭度:0.122,天空率:0.809)(图6-2)。
2)界面指标。
从可视层次、建筑占空度、山体面积比等界面指标来看,如图7-1所示,3号绿博片区内各空间单元的各项界面指标分异最为明显,而1号幕燕片区内各空间单元的各项界面指标分异差别较小。
具体而言,结合各项界面指标的量化分析结果与现状调研,发现各项界面指标计算结果的差异主要源于滨江界面人工要素及自然要素的所占比重差异,通常外部环境中地块开发强度越高,即人工要素占主导的情况下,界面可视层次数越少且界面中建筑物之间的密度越小,例如5号鱼嘴片区7-B空间单元(可视层次:0.0010)。而周边环境中以自然要素占主导的情况下,则可视层次数量越多,例如1号幕府片区3-A空间单元(可视层次:0.9675)(图7-2)。
通过与传统空间层次算法相对比,并综合比照“可视层次”计算结果差异较大的各区段,发现“可视层次”数量的增多主要源于倾斜摄影模型可以高精度地复刻出自然植被不同方向上的起伏变化,与传统城市研究聚焦于水平方向上“空间层次”的量化有所差异。与此同时,通过类比发现各研究片区中“界面指标”的计算结果差异最为显著,主要由于界面指数的差异跟研究片区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空间距离存在紧密关联。在内外部空间形态相似的情况下,测试视点与界面距离越远,界面可视层次数量、建筑占空度及山体面积比等界面指标的计算结果也随之显著递增。
3)轮廓指标。
从起伏频率、起伏幅度2项轮廓指标来看,如图8-1所示,2号下关片区内各空间单元的各项轮廓指标分异最为明显,而5号鱼嘴片区内各空间单元的各项轮廓指标分异差别较小。
比照各区段的轮廓指标计算结果和现状空间特征发现,通常滨江空间以自然要素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其轮廓起伏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而轮廓的错落变化特征(即起伏频度)通常并不显著,例如1号幕燕片区2-A空间单元(起伏频率:0.5821,起伏频度:0.0137)(图8-2)。
反观,以人工要素占主导的滨江空间,其天际轮廓的变化主要源于建筑物高度与建筑间密度的变化,当相邻建筑物之间高度差异较明显的情况下,天际轮廓的起伏变化趋势及高度错落程度均显著提高;且建筑物之间密度越小,天际轮廓起伏频率及幅度也会随之提高,反之,其起伏频率与幅度也会随之降低,天际轮廓整体更趋于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