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景观2.0时期及其特征
随着景园规划设计向全尺度、多元化发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各类计算分析,以及在同一地理空间参考系中实现多源数据的可视化成为新的需求;各类不同格式的数据也需要整合与协同,以全方位支撑规划设计过程;在空间建模方面,人们对于设计建造的追求从规则几何形状发展为复杂而有机的空间形态,进一步拉动了精细化建模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升级。这一时期,以3S(RS、GIS、GPS)、复杂空间建模、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的出现及应用推动了数字景观2.0时期的发展。
2.13S、复杂空间建模与AR的应用
2000年以来,以3S为主的一系列地理信息技术为数字景观发展提供了契机,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数据的无缝衔接,在数据采集和生态环境的认知、分析与评价过程中,实现了地形、地貌、植被、水系、微气候等多种要素定量与定位研究[2],较之于传统的叠图法[3],对客观景观环境的分析与认知过程更加科学与高效。
3dsmax、SketchUp、Rhino等相关三维建模软件的普及应用实现了复杂空间建模,提升了设计表现力。通过三维环境中的形态分析,能够全方位把握景观环境的空间特征,从而更精准地支持景观设计。以SketchUp为代表的建模软件以其与传统设计思维的相似性与易用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基于设计思维特征的“人机交互”;以Rhino及其插件为代表的参数化建模极大提升了工作的精细度,实现了可视化编程建模,并可通过修改预设参数联动得到模型方案的修改结果;更加专业的渲染技术也进一步增强了设计方案的实时呈现效果,复杂空间与形态建模技术辅助实现了由草图到仿真效果的进阶。
AR技术通过链接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运用多媒体手段,将虚拟与真实信息互为补强,以实现结果的“增强”[4]。AR与沉浸式3D技术的出现,可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实现多层面空间要素数据的叠合,并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与编程实现的复杂交互,能够全面反映场地信息。
2.2数字景观2.0时期的特征
2.0时期数字景观的应用主要包括多源数据的采集、景观环境分析与评价的可视化、复杂空间的建模。通过依托3S技术进行场所的信息采集,以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适宜性的分析评价(图3)作为生成设计策略和干预强度等的依据;全流程数据链支持下的建模技术较之1.0时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多元化的建模软件助力设计思维的表达,进一步将规划设计的表现、模拟和既有环境融合,实现高度仿真。
在这一时期,数字景观方法与技术广泛应用于景园规划设计中,推动景园规划设计由基于感觉与经验发展为基于知觉与规律,进一步增强了景园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逻辑性。数据流贯穿全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能与精准性,减少了主观误判,使景园规划设计全过程更加高效、集约。
此间在同一空间中实现复杂数据的融合依然存在短板,由于技术的制约,仍然无法模拟、呈现人工干预下景观环境生态与形态的内在关联机制,加之对软件预设算法的依赖性较高,单一软件平台无法支持全过程、全尺度的景园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