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香景的3个审美特征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宋代香景的3个审美特征

日期:2023-08-12 09:39:54     作者:张婷    浏览:0    
核心提示:宋代社会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期,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市民阶层兴起、文官政治当道、文化思潮运动兴起等促使理学成为宋代意识形态主流。“理”体现在万物中,但又先于万物而存在,宋代理学以“穷理”为精髓,
宋代香景审美特征——宗“理”审美为主,娱情审美兼具
 
宋代社会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期,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市民阶层兴起、文官政治当道、文化思潮运动兴起等促使理学成为宋代意识形态主流。“理”体现在万物中,但又先于万物而存在,宋代理学以“穷理”为精髓,无论是程朱理学以“理”或是陆九渊之学以“心”为本体,探讨的都是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背后的更根本的本性[29]。这种“以理为宗”的审美精神使宋代文人在对植物香气进行审美评判时,常摒弃直接感性的审美体验,而是透过审美对象的表象揭示其“意理”,以气味为介,阐释对社会、人生、天地之理的思考。

在这一美学精神的引领下,各种流派理念被提出以丰富理学范畴并渗透到对植物的审美层面,如主“韵”说,以范成大所撰《梅谱后序》中记叙为典型,“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如酴醾蔷薇辈者,吴下谓之气条,此直宜取实直利,无所谓韵与格矣”[20]v224:363,因此梅花清气备为文人所推崇。又如“生意”说,真德秀在《观莳园记》中有论述“夫天壤之间,一卉一木无非造化生生之妙,而吾之寓目于此,所以养吾胸中之仁,使盎然常有生意,非如小儿女玩华悦芳,以荒嬉娱乐为事也”[20]v313:449,栽植花木并非只为玩赏取乐,而是为观养生意。在这一审美思潮影响下,桂花、蜡梅等香气更为浓郁的花卉在香气方面的受关注度却远低于梅,亦在情理之中。

宋代香景的3个审美特征

除此之外,植物香气独立于象征意义的客观、感性的审美价值虽不占主流但也为部分文人所关注,这种由自然物象直接引发的情感愉悦在园记记载中也可得见,如《秀楚堂记》“朝霞晖晖,烂若文锦。郁烈絪缊,芳香袭人”[20]v102:301、《西园雅集图记》“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20]v121:42等均呈现了一派草木欣欣向荣,芬芳氤氲的自然美观赏体验。

宋人在园记中也有对植物芬芳直接引起感官愉悦的描写,如《杭州清暑堂记》“茂林香草,冬荣不凋。此所以娱君之视听也”[20]v47:199、《双梅阁记》“草木之妖丽变怪所以娱人之耳目者,必其颜色芬芳之美”[20]v162:275,句中所讲的“娱君之视听”“娱人之耳目”都直接显示了一种客观存在的“娱情”美感。
 
6结语
 
以上研究文献来自宋代文人群体,裘现的也是典型的宋代文人审美,这一群体对植物香景的营造及描述也往往不仅停留在物象层面,而是上升到文化审美层面,从而裘达时人所向往的境界追求,或是借植物香景以辨明意理,或是效仿前人以裘高洁志向。

对此,宋人孙奕在《示儿编》中曾有一段论述:“花竹亦有无香者,世所共知樱桃初无者,退之云,香随翠笼擎初重,则以香言之,竹与批把本无香,子美云,风吹细细香,批把树树香,则皆以香称之,至于太白又以柳为有香,其日,风吹柳花满店香是也,若夫荆公《梅》诗有云‘少陵为尔添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岂谓海棠无香而不赋乎。[30];樱桃、竹、批把、柳等植物原本并无香,但在韩愈、杜甫、李白等诗人的笔下,其皆有了香味。后世文人沿袭前人的现象极为常见,先贤文人们对宋人欣赏香景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宋代“尚理而病于意兴”的文学创作理念全方位影响了文献资料中所呈现出的香景材料选择及营造面貌,因此对于宋代园林香景的研究应抱着更加审慎明辨的态度。从梳理结果来看,宋代香景在历史层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时代内涵,梅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香景植物,部分园林中也已出现较为自觉的香景营建意识,一些颇具宋代特色的香景审美理念孕育出现,丰富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香景实践。
 
>更多关于宋代植物香景营造研究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