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下活态历史文化对风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逻辑下活态历史文化对风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日期:2023-08-10 20:27:20     作者:刘晓琳    浏览:0    
核心提示:当下的风景是环境与人类风土、历史文化之间通态化后的呈现,绝非单方输出的结果。我国因中心腹地平坦且相对封闭的地缘特性及丰沛的水源条件,形成了悠久的农耕定居文明。
“通态性”逻辑下活态历史文化对风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4.2.1  农耕定居文明与风景文化的图底互衬
 
当下的风景是环境与人类风土、历史文化之间通态化后的呈现,绝非单方输出的结果。我国因中心腹地平坦且相对封闭的地缘特性及丰沛的水源条件,形成了悠久的农耕定居文明。社会生活内涵奠定了精神的价值形态,这种稳定的内在基因又结晶出了不同于游徙基因的独特的文脉形态。先人也由此升腾出祖先崇拜、家族团结的精神气象,如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姜寨遗址。

此地由5个建筑群围合出“中心广场”[16],且利用视觉内聚性规律营建而成的向心型居住群景观,又何尝不是饱含族群凝聚精神的文化场所。而由祭祖、祭礼、祈福演化而来的“踏青”“修禊”等传统,也是非物质文化及风景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因素。这种族群精神影响下的风土气象体现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象,可见,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族群集体人格对地域性风景的呈现起到关键性作用。
 
4.2.2  风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精英文化与族群文化
 
诚然,现有风景文化的主要推论指向风景隶属精英文化特有的审美。笔者补充其他观点以供参考:不可否认精英文化是风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历史上的士人阶层对风景的延续性思考、摆脱物化思维、切入深思的过程提供了积极的能量。然“文化”最初源于“耕种”一词,尤其对于最早诞生风景文化的中国而言,因植根于农耕定居发展而来的文明土壤中,地域原住民对风景的生成及营建的贡献根本无法剥离。

如:虽源起于劳动或防御等功能,但依托环境因地制宜地将独特的(民族性格、文化感受、图腾符号等)要素融入的梯田文化景观、碉堡聚落体系等,都是具有地域性审美的风景遗产模式。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独特的风景并非远离劳作的精英文化下的产物,而是活生生紧贴着大地,具有生活审美智慧的地域群体文化的结晶。
 
风土的内涵无法脱离由劳动及生活方式推演出的地域族群文化的沿袭和层叠,而文化阶层实非划分风景可欣赏门槛的定性化标准。“风景”的称谓虽始于有闲精英文化创造的“新风土”,但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时空演进中集体性风土文化的凝聚过程,其活态进程的每一帧都离不开地域性群体的集合影像。

逻辑下活态历史文化对风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4.2.3  全球化挑战下风景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
 
活态历史文化是风景动态进程的重要环节,而非定格记忆的已逝存在。在全球同质化、二元论及当今城市化模仿行为的辐射影响下,地方性风景特质的稳定性也面临着多方挑战。“通态性”等理论对重塑现代性对传统的割裂认知,梳理精英文化与族群文化在风景系统中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此外,各民族风景的发展不仅依托于文化的独立性,更需关注其在世界文化遗产共同体中的延续意义。
 
跨越人类社会发展障碍的实力源自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直面现代性带来的文化冲击、强调民族文化个性的同时,如何升级其在全球化挑战下沟通更新的能力,积极解决精英文化与地域文化间的交流壁垒,是连接不同维度的桥梁。
 
因此,保护并非隔绝,而是通过深入探索风土、风景形成的内在机制以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延续保护族群独特的文化特质及风景遗产。
 
5  结语
 
“通态性”突破了西方二元论主宰下主客体关系的藩篱,使风景(非主观亦非客观)全新的认知破土而出。对于风景的现在和未来,本文聚焦如下
 
1)整合了有别于传统认知中内涵分离的风土与风景潜在的逻辑关系;
 
2)阐述了“通态性”逻辑下活态历史文化与风景发展的强关联性;
 
3)引入“集体人格”为核心的文化理念,结合“通态性”动态循环机制,分析风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面对全球同质化的渗透,此初探不过作引玉之砖,千虑之一得。遗产保护语境中就人、风景、文化的“通态性”转化关系,精英文化、地域文化、风景文化的交互逻辑等方面亟待进一步的探索及拓展。唤醒地域性风景审美及文化的自觉性,尊重其内在气息循环系统的协调发展,异质性风景文化携手共进、和谐共存的前路之光将璀璨不熄。
 
标签: 风土与风景
>更多关于风土与风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