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的2个实践教学改革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的2个实践教学改革

日期:2023-08-10 10:27:26     作者:李法云    浏览:0    
核心提示:实践需求是推动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为持续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推进产业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
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
 
3.3.1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开放式实践实训平台
 
实践需求是推动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为持续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推进产业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建设风景园林开放式实践实训育人平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探索突出以“劳”为引领,寓教于“劳”(动手)和“美”(感知)的育人新模式十分必要。
 
传统的风景园林教育教学体系大多围绕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的教育目标制定,通过大量的规划设计课程训练学生作为设计师的能力。然而,除了规划设计之外,风景园林整体实践还包括工程建造、植物培育、管理养护等多方面工作[10]。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行业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更加多元,需要学生不但要系统掌握服务行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较全面地了解风景园林全行业链结构,及时把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协调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深刻理解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基本原则、人居环境的建造逻辑和技术、人的环境行为和心理需求、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等基本知识,及时了解与行业新发展相关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激发设计和建造的创造力,育成良好的美学修养。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代风景园林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要求,专业实践教学应以“适应产业升级需求、聚焦实践能力提升”为路径,通过建设风景园林、园艺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都市园林现代产业学院实践实训平台,构建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图2)。该平台主要有以下特征优势。
 
1)实践教学体系紧密对接风景园林行业对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模式要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由“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应用”“园林工程”和“生态工程”四大模块构成的全链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基于企业的真实案例的教学实践方面,将行业最新的总承包模式“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全过程管理)创新性地引入教学实践中,按照风景园林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流程,组织贯通式的“风景园林综合Studio”课程教学,4个Studio分别是简单场地测绘与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与营建、城乡绿地规划调研、复杂场地规划设计,贯穿风景园林本科二、三年级的实习实践全过程,其中Studio4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校外企业实践或国际联合设计,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校企协同育人的2个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程+校内花园营建节”实践活动方面,坚持真实场景的工程实践教学任务驱动模式(图3)。每年春秋两季的Studio,三年级学生应用规划设计、植物和工程等综合专业知识,在校内植物园的园林工程营造工坊设计及营建创意花园或雨水花园,并进行营建项目的碳足迹(CarbonFootprint)估算。
 
在社会实践需求方面,通过“行走的课程”,组织学生深入走进城市社区和城郊乡村,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课程+社区营建”和“课程+乡村景观设计”实践教学。学生根据城市社区居民和城郊村委会的要求,设计和建造改善人居环境的社区花园,开展城郊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和生态湿地小公园建设,培养学生在真实场地中实现各方需求及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
 
2)始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风景园林实践教学,通过“课程+竞赛”引导学生将实践课程作业与各类设计、营建类学科竞赛及“互联网+”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相结合,已先后有多名本科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并获得金牌,使劳动价值观与生态文明观协同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有机融入实践课程和竞赛活动中。
 
3)通过深化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整合校内外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历时十余年,学院已在校园内建成了占地4hm2的零距离、全物候开放的校内植物园综合实践基地,并配套建成了4000m2的现代化温室、园林工程营造工坊、植物种质资源库等教学设施。
 
此外,通过积极引入企业专家资源,学院成立了“大师(工匠)工作室”,借助企业专家的力量整合行业和企业优质实践资源,在校外合作共建了七年一贯制的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培训基地、上海市都市园林开放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随时随地在基地参与实践教学,真实地了解风景园林实践工作。
 
4)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依托虚拟仿真创新中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VR与AR),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已开发园林植物应用、园林工程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不但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在可视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打破了地域限制,提高了学生对场所的认识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园林植物配置和园林工程施工的要点、流程、方法和技术,有效巩固了学生对风景园林项目从设计、营造到管理全过程的认识理解和系统思维能力。
 
3.3.2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基础。为解决当前高校教师较为普遍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的短板问题,迫切需要抓实抓好“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育工作。风景园林“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以建设都市园林现代产业学院为契机,一方面做好企业专家“引企入教”,另一方面积极在企业设立“双师双能型”教育基地,推进学院教师“引教入企”。在教师培养基地,学院教师向行业大师、上海工匠、劳动模范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举行隆重的“拜师礼”,此举不但有效强化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意识,提高了教师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解决企业生产的技术难题的积极性,而且有力地弘扬了工匠和劳模精神,营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培育了师生共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
 
4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正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农科等“新四科”建设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正呈现出向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方向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当前行业转型升级对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动态优化更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注重生态文明观和劳动价值观协同教育,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开放式实践实训平台,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教育培训,推进多学科与产教“双融合”及校企协同育人,为我国未来绿色低碳、生态健康的人居环境建设培养更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更多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