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业生态修复单元在地性修复的6个策略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平原农业生态修复单元在地性修复的6个策略

日期:2023-08-09 21:44:03     作者:盛硕    浏览:0    
核心提示:在保障粮食生产的要求下,平原农业地区农业生产对生态系统产生威胁,阻断维持乡村地区生产生活安全的自然过程,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城市。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依赖性,依托自然过程和针对生态问题的生态修复是协调生态一生产一生活关系的关键。
各生态修复单元的在地性修复策略
 
1)生态基底单元:篱笆体系建设与水网修复。

平原农业生态修复单元在地性修复
 
该区域包括聚类1、聚类2中除县城建设区以外的样本,地势平坦,以耕地为主。区域内自然河流南北延伸,沟渠平行分布,植被覆盖度较低。修复目标以生产、生活产生的面源污染治理为主,加强平原绿色篱笆体系的建设和水网-林网的融合共生是该区域修复的主导策略。通过林地修复和沟渠疏通,构建围村围田的平原林带体系和连通性高的沟渠灌溉体系。修复自然水系两侧生态湿地,削弱面源污染影响(图9-1)。
 
2)城镇建设单元:生态屏障建设与景观优化。
 
包括聚类2中县城建设区及其周边生态关联紧密的样本,是黑山县城市建设和人居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铁路和河道穿城而过。受上游水土流失影响,建成区河道淤积严重,生态功能降低;铁路生态屏障不连续,干扰人居生活。构建生态-游憩廊道体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该片区修复目标。在河道清淤的基础上,恢复其两侧湿地构建滨水游憩带;完善人居防护体系,在铁路、工业区、矿坑周围建设生态屏障(图9-2)。
 
3)上游保育单元:湿地修复与水土流失治理。

平原农业生态修复单元在地性修复
 
该区域以聚类3中的样本为主,地势平坦,林网较为密集。水土流失是这一区域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河流上游的区位加剧了这一问题对黑山县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生态修复实践需在河道清淤的基础上,在河流沿线重构湿地植被群落,保水育林,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图9-3)。
 
4)平原低地单元:沟渠体系构建与洪涝调节。
 
该区域主要包含聚类4、5中的样本,是县域海拔最低的区域,受降水和地形的双重影响夏涝较严重,而水网不成体系、河道淤积与河漫滩退化降低了坑塘体系的调节能力。因此,提出疏通沟渠网络、连接坑塘体系、恢复湿地植被的生态修复策略,促进水文循环过程的恢复,缓解夏涝灾害(图9-4)。
 
5)丘陵浅山单元:山体植被修复与雨水存蓄。
 
该区域主要包括聚类6、7中的样本,是县域水源涵养的重要源地,植被以灌草地为主,滞水固土能力弱,水土流失较严重,春旱频发。因此,需修复山体植被,通过退耕复绿和种植本地树种,依托自然演替营造多样化植被群落;还需完善坑塘体系,依据雨季地表径流模拟,在低洼处和径流汇集处设山前蓄水池,缓解春旱的同时,营造小微湿地生境(图9-5)。
 
6)矿坑恢复单元:裸露矿坑修复与污染防治。

平原农业生态修复单元在地性修复
 
该区域以聚类8中的样本为主,地势起伏大,林地覆盖率高但质量不佳,亦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煤矿开采和村镇建设使其生态问题复杂,包括春旱、裸露矿坑与塌陷、局部水土流失等。生态修复首先保障人居安全,对露天矿坑、采矿区和塌陷区进行植被恢复,建设生态屏障,防止污水和地质灾害外溢。对碎片化耕地退耕还林,完善坑塘体系以调节雨水时空不均(图9-6)。建成区周边多处膨润土矿开采遗留矿坑亦属该区,蓄水成湖,形成独特景观。对废弃矿坑进行群落恢复的基础上,择景观独特的尾矿打造矿坑公园,为寻常景观增加变化。
 
5结语
 
在保障粮食生产的要求下,平原农业地区农业生产对生态系统产生威胁,阻断维持乡村地区生产生活安全的自然过程,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城市。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依赖性,依托自然过程和针对生态问题的生态修复是协调生态一生产一生活关系的关键。本研究在厘清乡村生态修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受损生态斑块修复、生态修复单元整体修复和城乡生态功能保障3个层次,分析遵循自然过程的平原农业乡村生态修复逻辑,构建面向生态问题的平原农业区生态修复实践框架,并以典型的平原农业乡村区域一一辽宁省黑山县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

在定性认知研究区域生态问题基础上,通过多尺度分割将县域划分为3969个研究样本,聚类为生态特征与问题各异的8类,并结合其空间特征,聚合为6个生态修复单元。进一步,分析各修复区承担的生态功能和生态关联,制定在地性修复策略,将受损生态斑块修复纳入乡村生态单元整体修复中,保障农业生产和人居生活需求,直接指导当地生态修复,具有实践价值。
 
相比高山丘陵地区,平原农业地区往往生态特质不突出、生态问题不明显,多为长期农耕活动对生态空间侵占和破坏累积导致。因此,生态特质分析和生态问题诊断尤为重要,识别主导自然过程和关键生态问题则是提出有效生态修复策略的保障。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解读相结合的途径,为乡村生态空间认知和生态修复规划提供依据。在单元划分时,采用多尺度分割方法,将破碎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干扰规整为样本,确保样本内部的均质性和样本间的差异化,为后续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在生态修复单元识别时,定量化的聚类分析直观裘达出研究区域的生态特征和核心生态问题,而对自然过程的定性认知则帮助确定各聚类对保障区域生态功能的独特作用,是关联各样本在地性fi复策略和区域生态功能保障的桥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在乡村地区生态修复实践中具有推广价值,尤其是生态特征和问题不突出、难以直观认知的平原农业区。
 
>更多关于平原农业区乡村生态修复策略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