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策略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多维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策略

日期:2023-08-09 15:24:57     作者:仇渊勋    浏览:0    
核心提示:以及梳理课程实践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发现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服务国家战略的“产学研用多维融合”实践方向日渐明显,而如何构建“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实践策略,成为当下探索的关键问题。以风景园林科学型硕士培养体系中“风景园林设计1”为例,总结出课程实践的四大策略:
课程举措——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策略
 
通过分析新时代学科发展新趋势、人才培养新目标下的课程新要求,以及梳理课程实践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发现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服务国家战略的“产学研用多维融合”实践方向日渐明显,而如何构建“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实践策略,成为当下探索的关键问题。以风景园林科学型硕士培养体系中“风景园林设计1”为例,总结出课程实践的四大策略:
 
1)课程选题时效性;
 
2)前沿技术应用性;
 
3)团队组织灵活性;

多维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策略
 
4)教学实践创新性(图1)。
 
3.1产——课程选题时效性
 
追新社会需求注重“课程选题时效性”,以课程实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让学生了解最新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风景园林设计1”的课程时间设置在每年秋季上半学期,课程时长为48学时,每期课题均在宏观层面紧扣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主动贴合海绵城市、公园城市、双碳目标等相关理念,依托学院或教师建设项目,聚焦京津冀核心战略地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特点,从蓝绿空间体系规划、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人居环境提质等方面展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和时代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多维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策略
 
例如在蓝绿空间体系规划方面,为统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切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决策[18],课程以北京市副中心通州为例,基于“海绵城市”相关理念和技术探索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如在城市生态系统修复与绿地系统格局优化方面,响应国家“留白增绿”战略[19],以北京市城市森林营造模式为题深入策略研究与实践。再如在人居环境提质方面,以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工作目标[20]为战略指导,课程以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为例,以碳汇功能提升为目标探索绿色空间规划设计策略(表1)。
 
3.2学——前沿技术应用性
 
更新教学观念倡导“前沿技术应用性”,以课程实践探索学科前沿热点,引导学生自发学习学科前沿相关理论与技术。“风景园林设计1”的课程实践整体设置为现状调研分析、总体规划设计、场地细化设计和成果表达4个阶段,采用“教师引导-阶段交互”的教学研究模式,即通过教师提供前沿问题的相关线索,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能力,并在各阶段关键节点组织师生研讨,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多源数据分析、数学空间模型等新方法与虚拟现实技术(VR)、流体力学模拟等新技术,提高研究过程与设计决策的科学性。通过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设计,从分析、设计到评价的多尺度、全过程的课程训练,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学科前沿、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如在基于碳汇功能提升的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研究性规划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在现状调研阶段,探索采用SLAM实时定位与底图构建技术、ENVI遥感识别技术等手段,精准提取场地现状植被样方的数量、树龄等碳汇相关信息。在总体规划阶段,探索通过用地建设适宜性、现状微气候适宜性等多因子权重评价体系研究场地全生命周期的碳汇碳排规划策略,通过场地结构的风碳环境模拟评估比较不同场地规划模式下的通碳导碳效能。在场地细化设计阶段,探索通过CFD流体模拟比较不同群落结构及地形形式下的捕碳能力与减温增湿效应等(表2)。
 
3.3研——团队组织灵活性
 
创新组织方式提升“团队组织灵活性”,以课程实践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团队合作共研,让学生认识综合素质和多学科交融的重要性。“风景园林设计1”的课程实践把握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特点,组建更具灵活性、交融性的课程教学团队,以任课教师为负责协调,在课程阶段关键节点组织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壤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物学、环境心理学等跨学科专业的高校教授、在读硕博和企事业单位设计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通过论坛讲座和阶段性评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北京二道绿隔地区绿色空间研究性规划设计的课程实践中,为了明确规划目标与介绍相关前沿研究技术,让同学们掌握不同类型绿色空间碳汇能力的测算与评估方法,课程开展了3次论坛讲座。邀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对北京二道绿隔地区建设现状与进展展开介绍,搭建课程背景;邀请北京市林业碳汇与国际合作事务中心高工张峰讲解目前城市碳汇测算发展现状;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植物学副教授常青讲解通过种植设计促进城市绿地植物的可持续碳汇技术手段。
 
3.4用——教学实践创新性
 
建新合作平台注重“教学实践创新性”,以课程实践促进校、企、地协同发展,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能力。“风景园林设计1”的课程实践构建“校-企-地”协同的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中除教师团队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相关指导与点评外,同时引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政府主管部门、笛东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等一线企业,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合,转变传统纸上谈兵的理论研究为真实场景下的实战演练,课程考核同样模拟实际项目评审,在设计图纸、课程报告等硬性成果的基础上还注重方案汇报与评审。

 
多维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策略
 
例如“风景园林设计1”课程与笛东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长期“校-企”合作机制,自2015年起设立笛东设计奖“北林学生组”设计作品评审环节,通过高校理论研究与企业项目实践优势互补,引导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符合行业要求的高水平人才(图2)。
 
>更多关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探索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