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贵州传统军事聚落的景观格局正在遭遇被破坏的困境。通过梳理史料与实地勘察,结合ArcGIS的数据分析,对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层级构建与分类、分布规律、布局与选址特征等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明代贵州有着严密的军事制度,可分为“都司-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5个层级;聚落沿驿道呈线性化分布规律,局部以点式补充;其布局展示出纵深化与环绕状的军事戍防、占平坝与近水源的农事相地、临驿道与织网式的交通组织等特征;根据聚落规模大小及功能属性,可分为卫所聚落、屯堡聚落和功能聚落3类;聚落选址以军事戍防为主导,充分利用贵州特有的景观资源。从宏观至微观全面认知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对于保护贵州传统军事聚落的景观格局与未来城乡规划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卫所制度,各地的卫所建设由此火热展开[1-2]。贵州地区虽然没有边境那样连年不断的战事,但社会、民族矛盾突出。为了巩固西南地区的军事地位,建立完备的军事戍防体系,洪武十五年(1382年)贵州都司成立,境内开始大量设置军事聚落[3]。贵州军事聚落的建设逐渐让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范围得到延伸,对于内地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代贵州的军事戍防、地形地貌与气候等因素使得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因其特殊的区位、交通、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明代贵州地区的军事聚落留存较多,极具研究价值。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遗留的聚落遗产正面临着被过度开发的困境,传统军事聚落的景观格局也将消失殆尽,如何系统且全面认知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对于保护军事聚落文化景观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明代贵州的军事戍防、地形地貌与气候等因素使得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因其特殊的区位、交通、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明代贵州地区的军事聚落留存较多,极具研究价值。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遗留的聚落遗产正面临着被过度开发的困境,传统军事聚落的景观格局也将消失殆尽,如何系统且全面认知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对于保护军事聚落文化景观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目前,学者对明代军事聚落的系统研究集中于长城和海防沿线,包括防御体系、总体布局与选址特征[4-7],而西南地区尚未对军事聚落进行区域层面的研究。尽管已对贵州省建置和卫所城的筑建、演变、形制、功能等做了梳理与分析[8-11],也对个别聚落的选址特点进行了描述[12-15],但还是缺少对全省范围内军事聚落布局与选址特征展开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正史、地方志、舆图集等文献资料,结合现场调研,对比现代高清航拍照片与历史地图,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科学归纳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分布规律与布局特征。
最后从区域及聚落尺度,用类型学聚类分析的方法总结军事聚落的选址类型与特征,从而为现代遗留军事城镇的发展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研究区域内共有28卫、36所、百余屯堡等(现已将确定点位的802个聚落全部录入ArcGIS并建立空间数据库),包含今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遵义市,以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区域内的明代卫所及其附属军事聚落(图1)。
最后从区域及聚落尺度,用类型学聚类分析的方法总结军事聚落的选址类型与特征,从而为现代遗留军事城镇的发展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研究区域内共有28卫、36所、百余屯堡等(现已将确定点位的802个聚落全部录入ArcGIS并建立空间数据库),包含今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遵义市,以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区域内的明代卫所及其附属军事聚落(图1)。
1明代贵州的建置背景
1.1自然环境与战略意义
贵州地处西南,是联系国家西南边陲与京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图1)。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m左右,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势西部最高,中部稍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构成东西三级阶梯、南北两面斜坡的地势结构[16]。
省域内地面崎岖,平地狭窄,河谷深邃,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典型,且分布广泛。贵州是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区,水网密布,境内河流皆顺地势向东、南、北三面迂回曲折进入邻省,呈放射状。变化多端的天气气候及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得贵州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称号,也让其成为西南战略防御的“天然屏障”。因此,维护该区域的稳定发展,对于巩固国家西南边疆的统治、促进经济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军事聚落与层级结构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贵州复杂的社会经济状态,中央建立了贵州都指挥使司,设立大量卫所,控扼交通要道[11]。卫所军事聚落是以卫、所为中心而修筑,并且以军事功能为主要目的(部分卫所军城还兼理民政)的一种城市类型[17],也可以称之为军事聚落。
明代贵州军事聚落可分为都司、卫、千户所、百户所及总旗5个层级(图2),卫与所形成贵州防御体系的主体部分[18]。除都司城外,卫城级别最高,布置在关键的节点,控扼全局;所城较之低一级,位于卫城周边,作为战略要地独立存在;再次级是百户所,以屯堡聚落为主,下辖百余人,在农业生产的同时兼具防御性;总旗作为军事功能的补充单位,穿插布置在各处,如在驿道上设立的驿、站、铺、哨,保证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传递及物资的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