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
新西兰自然保护地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可概括为生物多样性、游憩与设施、科研与监测3个方面。
2.5.1生物多样性
由于地理上的隔绝,新西兰存在许多特有的本土植物和野生动物,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沿海生态系统和物种也极易受到气候渐进变化和极端变化的影响。因此,执行《本土生物多样性国家政策声明草案》(DraftNationalPolicyStatementforIndigenousBiodiversity)成为新西兰国家层面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所有管理部门的决策必须考虑气候变化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6]。
“物种种群健康、基因多样化、对气候变化等威胁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也被列为2050年本土物种与栖息地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加剧了入侵物种和病虫害风险。新西兰在国家层面也将实施生物安全行动并保护本土生态系统和经济免受侵害列为重点任务,保护部则特制定了防止物种入侵的相关战略。
“物种种群健康、基因多样化、对气候变化等威胁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也被列为2050年本土物种与栖息地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加剧了入侵物种和病虫害风险。新西兰在国家层面也将实施生物安全行动并保护本土生态系统和经济免受侵害列为重点任务,保护部则特制定了防止物种入侵的相关战略。
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危机,新西兰提出优先考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即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和被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37]。将“确保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确定为优先研究领域[38],提出建立合理系统、加强行动、进行保护与恢复三大核心策略,并尽可能减轻对自然的影响,进而全面提高生物多样性适应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分为就地和易地2种形式。对此,保护部研究制定了气候变化下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流程,就此问题进行了标准界定,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的适应行动提供科学参考。
因缺乏大多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布和丰度变化致因长期数据,且难以评估其恢复能力和适应潜力,保护部强调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多维度认识——保护物种、入侵物种与病害、栖息地与生态系统。重点认识对象包括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本土物种、可能随气候变化增加并抑制本土物种生长的入侵物种、可能形成或增加的病原体和疾病、气候变化中高风险的地域及其生物多样性、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类型,以及其他土地利用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和物种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等。
2.5.2游憩与设施
气候变化适应目前已经成为新西兰自然保护地游憩与设施规划、管理和运营的方法之一。
在游憩方面,新西兰自然保护地提出改变传统规划、管理和运营方法。识别每个游憩机会所在地的气候变化危害,采取适当措施减轻风险,关注天气对访客使用模式和体验的影响,根据访客技能水平、经验和设备条件选择适宜体验,并建立低排放和弹性的游憩系统。以奥拉基库克山国家公园为例,塔斯曼冰川的迅速缩减导致了高山的不稳定坍塌,通向塔斯曼小屋的步道受到了大幅限制[39]。多年来,周边的飞机游览线路已较为完善。因此,国家公园管理规划将其规划为主要交通方式,并在停机坪规划和活动安全管理中充分考虑了气候变化的长期威胁[40]。同时也提出在游憩中向访客阐述潜在自然灾害,提高访客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设施方面,新西兰重点关注沿海、河流和高山区域,以及易因洪水、极端风暴和海平面上升而损坏的已建设施。提出自然保护地不可新增建设的地点、需要关闭或整修现有设施的地点。提出制定气候变化监管战略,将气候变化作为评估标准纳入设施建设及场地管理中。例如《奥塔哥保护管理策略》(OtagoConservationManagementStrategy)强调,区域内滑雪场新建建筑和地形改造的批准应充分进行气候变化评估,并考虑造雪用水的影响、滑雪场在气候变化下的使用年限、若停止运营将产生的土地整治和设施拆除费用等[41]。
2.5.3科研与监测
新西兰自然保护地在各领域的适应性应对中均强调科研与监测,特制定《气候变化适应科学计划》,提出了3个板块、14个子课题的研究框架。
在科研监测计划中,新西兰优先考虑气候压力,以及已受和易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物种、生态系统、基础设施、访客体验等方面的研究。在科研监测框架中,
其一,侧重于提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主要为物种、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和访客模式的气候驱动因素、可能的气候变化响应机制、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等基础科学。
其二,侧重于建立合理的监测系统。着重研究进行风险筛查及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监测信息在覆盖度与精度上的差距。
其三,侧重于创新保护与恢复方式。包括研究如何确保生态系统具有长期的应对弹性;确定现有生物多样性保护、访客管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适当进行创新或更新;研究自然灾害后的生物多样性和游憩设施恢复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