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发展和灾害风险情景评估

   2023-08-08 陈崇贤0
核心提示:未来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风险将对南沙区土地利用格局造成严重的威胁,制定有效的海岸灾害应对策略是该地区未来发展的必要性工作。目前,国外在应对海平面上升风险的适应性规划策略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和实践。
 结论与应对策略
 
针对未来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发展和灾害风险情景评估,结果如下。
 
1)3种土地利用格局发展情景中,由于传统格局情景下未来城镇发展进程缓慢,同时保留大部分防洪圩田,因此该情景下南沙区总体土地利用格局脆弱性最低,其在面临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灾害风险时也具有最强的应对能力。然而,在自然增长情景下,城镇无序扩张,土地利用格局也未得到统一优化,导致脆弱性最高。与其他2类情景相比,规划控制情景下南沙区总体土地利用格局的脆弱性程度居中。
 
2)在5类土地利用类型中,由于城镇建设用地在遭受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风险时的经济损失巨大,且自身的适应性较低,因此综合脆弱性最高,其次是湿地、林地、农田,而村庄建设用地的脆弱性最低,这再次证明了传统聚落发展方式具有较高的弹性。
 
未来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风险将对南沙区土地利用格局造成严重的威胁,制定有效的海岸灾害应对策略是该地区未来发展的必要性工作。目前,国外在应对海平面上升风险的适应性规划策略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和实践。一方面,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防御、适应和撤退三大适应性策略以应对不同的风险情景,其中防御主要通过工程措施手段将易受影响区域保护起来;适应主要基于先进工程技术和材料适应海岸环境以支持城市开发和建设;撤退主要是指将重要设施撤出高风险区,或在规划和建设时避开。

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发展和灾害风险情景评估
 
另一方面,英、美等许多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适应性规划策略相对完善,市政机构和科研组织等各利益相关方配合积极参与也促进了不同适应性规划策略的落实[41]。然而,由于国情和地区的差异,中国目前在针对海平面上升风险方面还缺少统一的适应性规划策略或措施的制定,并且在地理信息和气象数据的开放程度,以及跨部门合作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基于南沙区的环境资源和产业特色,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发展情景和灾害风险,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以提升该地区应对未来海岸灾害的能力。
 
1)对于传统格局情景,在近期和中期阶段,可以保留和增加圩田作为软性防御来抵御和减缓海岸灾害风险。到远期阶段淹没范围增加,可以种植红树林来增强防御能力,同时利用红树林资源发展湿地养殖业、农业和旅游业。
 
2)对于自然增长情景,可以增加大坝和红树林等防御设施,提高抵御海岸灾害的能力,同时借鉴桑基鱼塘等可循环模式,加强传统农业与水产养殖业的结合,提高灾前预防能力。到中期和远期阶段淹没范围扩大,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应急避难场所来增强灾害适应能力。
 
3)对于规划控制情景,政府、规划和工程等各相关部门应协调一致,在项目和工程的各阶段均应考虑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此外,未来还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在海上构建悬挑,或漂浮结构的农业种植基础设施和旅游住宿场所,以进一步适应新的海岸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6讨论
 
本研究考虑到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变化,将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视为动态变化过程,而非静态的评估对象,并充分考虑了适应能力因素对降低受灾程度的作用,因此,研究结果能够为城市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应性空间规划布局提供依据。然而,尽管本研究在评估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性,但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与外界环境动态变化及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本研究基于特定驱动因子进行模拟所得出的结果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影响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受到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目前对复杂的过程和机制认识尚有很多不足,尤其是针对未来不同时间情景下的城市脆弱性评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35]。因此,未来需要考虑将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挑战融入沿海城市和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过程中,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对灾害风险的减缓作用。
 
 
此外,在应对策略方面,本研究主要基于防御、适应和撤退三大适应性策略,并未充分考虑海岸建设和维护的成本投入,以及人工构筑物对沿海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当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NbS)已经被广泛认为能够通过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来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挑战,并在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42]。因此,今后需要将NbS的概念和方法融入沿海城市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具体措施制定过程中,挖掘自然生态系统在海岸灾害防御中的关键作用。例如构建牡蛎生态堤防、采用“沙引擎”的方式发挥海滩泥沙的自然供给和防护作用等,从而在提高沿海城市灾害防御能力的同时,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更多>相同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