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地碳中和贡献的初步评估及三个关键研究课题
摘要:自然保护地不仅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碳中和贡献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关注,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对中国陆域自然保护地的碳储量、碳吸收能力、人为碳排放水平展开初步评估,发现陆域自然保护地在保护高碳中和贡献生态系统方面存在不足。
随后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地碳中和贡献研究的3个关键课题,分别是自然保护地碳循环作用机理研究、自然保护地碳中和贡献评估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中和的协同治理。最后围绕关键课题提出14个具体研究问题,为中国自然保护地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与管理实践构建系统框架。
1自然保护地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全球气温正以每10年0.2℃的速度上升,严重破坏各类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1]。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含减缓与适应两方面,其中减缓指的是降低气候变化的速度,通过限制或防止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从大气中去除温室气体来实现[2-3]。


在气候变化减缓方面,全球已有近200个国家通过签署《巴黎协定》对遏制全球变暖做出积极响应;其中已有193个国家提交了至少1版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DeterminedContributions,NDC),明确自身减排责任[4]。其中,中国于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做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承诺[5]。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工业减排和碳捕集、碳封存技术,也离不开对现有生态系统碳库的保护。如果认为研发新技术是制造新的容器来容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那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就是确保现有的温室气体容器不破损泄漏、保护现有容器的温室气体消纳能力。自然保护地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同时自然保护地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也具有多方面的关键作用。
首先,自然保护地保护的是最具完整性、原真性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碳,是重要的碳库[6],已有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自然保护地覆盖的地上生物量碳达到了全球地上生物量碳总量的23.7%,土壤碳储量达到了全球总量的14.6%[7]。其次,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当前的重要碳汇,具有为工业减排赢得关键时间窗口的重要作用[8],相关研究表明,全球自然保护地每年的碳固定量约占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量的1/5[9]。再次,自然保护地内的人为活动受到最严格的管理,自然保护地能够起到限制碳排放的积极作用[10],而围绕自然保护地营建开展的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活动,也有助于低碳理念的形成和传播。
首先,自然保护地保护的是最具完整性、原真性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碳,是重要的碳库[6],已有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自然保护地覆盖的地上生物量碳达到了全球地上生物量碳总量的23.7%,土壤碳储量达到了全球总量的14.6%[7]。其次,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当前的重要碳汇,具有为工业减排赢得关键时间窗口的重要作用[8],相关研究表明,全球自然保护地每年的碳固定量约占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量的1/5[9]。再次,自然保护地内的人为活动受到最严格的管理,自然保护地能够起到限制碳排放的积极作用[10],而围绕自然保护地营建开展的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活动,也有助于低碳理念的形成和传播。
基于自然保护地对碳中和的突出贡献,IUCN呼吁各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更新有关自然保护地的内容,并在选定新的自然保护地时将生态系统碳密度纳入考虑[11]。2019年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峰会提出,要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NbS)的基础上,发展“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e-basedClimateSolutions,NCS),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减排增汇[12]。自然保护地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工具,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