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因素的日常生活圈环境健康出行适老化研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15min生活圈能够提升老年人群健康安全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群与城市绿地的连接既依赖道路体系,又面临空气污染隐患。基于大数据与ArcGIS平台,从绿地可达性视角展开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绿-居-人”体系的空间分布研究。从健康出行视角综合判断绿地规划、可达便利与老年人群的呼吸健康。研究发现如下。1)老城区中5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4.23%)高于新城区(2.86%),1997年及之前的老旧小区面积占比高达64%。2)老城区有67%的居住区在绿地15min步行范围内,是新城区的2倍多。
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绿地对老年人群的服务效能逐级降低。3)老城区绿地受到的道路空气污染压力约为新城区的2倍。可达性高的绿地,所受道路污染源影响也更大。主干道对绿地空气污染压力的源头供给占40%,对绿地可达性的支持达33%。提倡为老年人群出行构建健康绿色路网,满足绿地15min可达和低空气污染。研究成果对城市更新中统筹绿地、路网、居住区布局,优化生活圈适老化环境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上海在2014年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提出“15min社区生活圈”概念并逐步实施,推动了从日常生活圈角度对社会空间发展的不断关注[1]。在2018年发布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生活圈作为核心理念取代了沿用多年的居住区、小区和组团,成为居住空间组织的核心驱动力[2]。国家自然资源部在2021年7月正式发布并实施《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1062—2021)行业标准,提出绿色低碳出行,提升慢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强调均衡布局休闲空间:按“15min、5~10min”2个层级配置公共绿地,结合附属绿地形成层次丰富、体现人文特色的休憩空间[3]。
作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地,公共绿地对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具有积极作用。绿地可以吸附污染物[4]、改善小气候[5]。此外,绿地活动能减少压力,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福祉[6]。可达性是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7],多数老年人可接受的路程为15min步行距离[8]。良好的绿地可达性能促进老年人群活动,有益于其身心健康[9]。可达性是城市绿地公平性和社会平等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已经在交通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地等领域应用。例如探究各类基础设施对老年人群的服务情况[10];基于老年人群的需求,挖掘健康街道环境的提升策略等[11]。
城市道路不仅是可达性研究的基础,其中的空气污染和交通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安全的行人出行环境包括硬件条件和空气质量。针对环境硬件条件的安全性,学者多聚焦在建成环境要素,如无障碍设施[12]、照明[13]、导视系统[14]等。老年人群腿脚不便,户外出行过程中制约较大,尤其是高龄老人大多害怕穿越道路,活动范围应尽量避开主干道[15]。
空气污染是无形的健康威胁,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约占70%[16]。车流量和污染程度较高的城市主干道,会增加老年人群患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17]。雾霾天气也不利于老年人出行的视野判断。部分老年人群的出行活动受到不良空气的限制,空气污染成为研究出行安全的重要方向之一[18]。
现有对健康出行适老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可达性或环境硬件条件的设计优化,更多聚焦在交通管控、路面状况与基础设施层级的相关内容,缺少利用实时交通态势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统筹分析绿地可达性与道路污染源对老人健康出行产生的促进与抑制双重效应。因此,本文着重从规划层面考量,综合考虑老年人群呼吸健康和绿地可达便利,探究城市各级道路的空间分布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绿地、居住区、老年人群出行的支撑作用,以及对绿地可达性、绿地空气质量的双重影响,为高品质社区生活圈的构建提供借鉴。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南京是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以南京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北纬31°51′~32°17′,东经118°34′~118°58′),其中以城墙为界分成高密度老城区和城墙外部新城区(以下简称“新城区”)。从人口和建成环境看,南京中心城区具有人口密度大、城市基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用地类型多样和设施功能混合度高等特点(图1)。
1.2数据采集
根据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结合谷歌卫星影像图和实地调研数据,构建基于ArcGIS平台的城市绿地数据库。数据库包含绿地的名称、面积、层级及出入口。封闭管理的公园绿地标记其真实出入口,开放性绿地选取其与路网连接的角点为出入口。依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将绿地划分3个层级:游园(S≤1hm2)、社区公园(1hm2<S<10hm2)、综合公园(S≥10hm2)[19]。
借助高德地图开放平台爬取南京市路网数据,包含路名、道路等级、方向、道路拥堵程度等信息。道路网络数据库包含道路网络和交通阻力点,道路类型包括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交通阻力点包括十字路口、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从全国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获取南京市中心城区9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实时空气质量数据。
在安居客、链家和贝壳找房等平台爬取南京市中心城区居住区数据,将数据对比整合得到居住区建成年代、户数等房源信息。考虑到不同历史阶段人均绿地面积的指标不同,以及居住区本身选址、规模及发展的脉络,根据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演变,将居住区按建成时间段分为3类:
1)1997年及之前的老旧小区,属于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期的产物;
2)1998—2009年的市场化逐渐成熟的居住区,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为货币型分配,住区规划呈现多样性;
3)2010年及以后的居住区,整体进入“品质时代”[20]。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2020年南京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手机信令、LBS定位数据,结合银联等包含年龄的外部数据源获取和解析2020年南京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的人口画像。考虑到一般女性职工在50岁退休,也成为公园绿地的主要使用者[8],因此本文着重分析5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手机信令及LBS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精细度高的优势,可以量化反映城市不同地段人群的空间分布状态,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结构与人群特征的分析研究中[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