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达性的新老城区绿居人空间分布研究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基于可达性的新老城区绿居人空间分布研究

日期:2023-08-06 11:48:39     作者:陈烨    浏览:0    
核心提示:老城区的居住区用地占比高达22.44%,尤其是1997年及之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占比高达64%。新城区的居住区相对新,其建成年代多集中在1998—2009年(49.22%)和2010年及之后(39.88%)。当老旧小区的建成时长逐年增加时,
基于可达性的“绿-居-人”空间分布研究
 
2.1新老城区绿地与居住区的空间分布

基于可达性的新老城区绿居人空间分布研究
 
结果表明,老城区的居住区用地占比高达22.44%,尤其是1997年及之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占比高达64%。新城区的居住区相对新,其建成年代多集中在1998—2009年(49.22%)和2010年及之后(39.88%)。当老旧小区的建成时长逐年增加时,其原住民的年龄也随之增长,老城区居住区的5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为4.23%,高于新城区的2.86%。其中,建成年代越早的居住区,其5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也相对高;老年人口比例较大的居住区多分布在秦淮河沿线,老年人口分布与绿地资源布局相协调(图2)。
 
新、老城区绿地面积占比有较大差异。老城区内,绿地面积约占18%,而新城区该指标仅在8%左右。老城区的绿地多分布在秦淮河、城墙沿线,形成蓝绿交融的景观人居环境。路网格局上,相比老城区,新城区的道路尺度大,密度低,缺乏与步行出行关系紧密的次干路与街坊支路(图3)。

基于可达性的新老城区绿居人空间分布研究
 
居住区用地的增长幅度快于公园绿地,并非理想状态[28]。在绿地面积与居住区面积的比值上,相比老城区(0.81),新城区该指标(0.55)减少约32%。南京市新城区内绿地总面积与5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之比在提升,新城区(313m2/人)远高于老城区(210.71m2/人)(图4)。
 
2.2基于居住区建设年代的绿地可达性

基于可达性的新老城区绿居人空间分布研究
 
以绿地为出发点,基于老年人的步行速度,通过ArcGIS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绿地做可达时长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需要最高80min步行可达范围才可以覆盖99%的居住区。整体而言,南京市中心城区43.44%的居住区在绿地15min步行可达性覆盖范围内。其中,1997年及之前的老旧小区享有的绿地可达性(52.76%)>1998—2009年的居住区(41.94%)>2010年及之后的新建小区(32.73%),建设年代越晚,绿地的可达性越差。从绿地规模的角度观察,1~10hm2的社区公园对各年代的居住区可达性支撑度最好(图5),说明绿地规模的分布与城市发展规模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老城区的可达时长与新城区有明显差异:老城区的居住区绝大部分时长在15~30min之内,其中满足15min标准的达到67%,而新城区这部分居住区面积仅有30%。进一步分析可达时长的分布规律,根据不同年代居住区在步行15~20、20~30……70~80min相应时段下的占比,取每个时段的算数平均时长,最终得到在15min步行可达范围之外的可达平均加权时长。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代表平均加权时长;xn代表每时段的算数平均时长;wn代表相应可达时段的居住区占比。

基于可达性的新老城区绿居人空间分布研究
 
结果表明老城区内,从居住区步行至绿地的最远时长约为40min,整体步行平均加权时长约为19min,且在不同年代的居住区中没有显著差异。新城区的居住区最远步行至绿地的时长在80min以上,这部分居住区面积占比为4.5%。新城区整体步行平均加权时长约为32min,并且建成年代越晚的居住区,步行加权平均时长越长。2010年及之后建成的新城区住宅小区到绿地的步行时长约为37min,超过老城区该指标的2倍(18min)(图6)。
 
 
2.3基于居住区老人分布的绿地服务效能

基于可达性的新老城区绿居人空间分布研究
 
结合南京市中心城区居住区人口画像数据,以15min绿地可达范围内的老年人数换算成每公顷绿地的服务效能,并将结果划分为5个服务等级(等级越高,绿地对老年人服务效能越好)(图7)。研究发现,玄武湖与紫金山连线的中央绿色空间的区位优越,对主城区具有较高的核心服务效能;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服务等级逐级降低。

总体而言老城区服务效能相对均衡,绿地Ⅰ~Ⅴ等级分布均匀。考虑到老城区绿地基本在城墙沿线展开,几何形态的结构关系稳定,因此可以判断老城区老年人口分布均匀。新城区的绿地服务等级Ⅲ~Ⅳ占据了75%,说明南京中心城区的老年人口及绿地的分布整体呈现良好的耦合关系。
 
>更多关于基于交通因素的日常生活圈环境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