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下城Big U海岸带城市公园重建性设计项目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曼哈顿下城Big U海岸带城市公园重建性设计项目

日期:2023-08-02 22:29:05     作者:赵龙    浏览:0    
核心提示:案例:曼哈顿下城Big U海岸带城市公园重建性设计项目根据2013版纽约市总体规划的布局,海岸带洪涝灾害区域的修复与设计成为灾后
  案例:曼哈顿下城Big U海岸带城市公园重建性设计项目
 
根据2013版纽约市总体规划的布局,海岸带洪涝灾害区域的修复与设计成为灾后建设的重点。2014年,丹麦比亚克·英格尔斯建筑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B.I.G)的海岸带城市公园设计(Big U)重塑了曼哈顿下城地区海岸带低洼和脆弱的地形,打造成为既是环绕海岸的集成防洪系统,也是保护性滨海景观带。整体来看,曼哈顿下城Big U海岸带城市公园项目将防洪基础设施建设、雨洪调蓄功能强化与城市公共空间利用整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运作系统,同时又能通过功能间的协调发挥复合效应,实现多用途混合使用、高土地利用率、强空间灾害响应的目标。Big U作为应对洪涝灾害的可复制模块化系统,2016年评审委员会认为这项方案是“用自然过程去应对自然过程所带来的问题”。

 
 
特点一,分区域规划布局与整体性运作。Big U的规划设计在结构上建立起整体与局部的动态关联性,在环曼哈顿下城沿海一带的连续堤岸上建设线型的缓冲区和隔离带。设计将节点、通道、面域结合起来形成层级明确的网络结构,以便于灾时抵御多变的冲击,减缓洪泛区的进一步扩大。如图7所示,Big U的规划设计通过3个区域(C1、C2、C3)的划分来整合离散的淹水地带。

3个区域覆盖曼哈顿下城的3个城市社区、2个滨水区、1个轮渡码头、数座社会住宅、1条快速路、多重地下基础设施网络及延绵数英里的滨海廊道。其中,每个区域在总体功能结构当中承担不同的功能模块,通过有针对性的保护性干预、设计、选择及定制设施来满足生态做法的需求,兼顾局部功能运作的同时形成整体性的生态合力。

 
特点二,分期实施,各区域功能块相接,灵活调度。如图7所示,Big U的规划设计采用分期实施、单独建设的做法,能根据具体时空背景和社区情况进行更新、改进,保持城市公园系统的复合功能处于适应性循环过程中。各个区域功能块相接并完整闭合,在满足区域服务功能的同时,建构起各区域功能模块衔接互补的避灾综合体,确保城市公园系统在灾前、灾时、灾后能够灵活调度,从被动式因应开始转变为主动式调适。

通过公园系统内部之间的优化和协调来分割、缓冲、吸收、抑制来自外部“扰动”的有限冲击,最终实现自身基础结构和功能的修复与更新,维护区域环境整体的正常运行状态,提高防洪的强度和生态服务的效能。2022年,纽约市设计与建设局在东河(East River)沿岸史岱文森湾公园(Stuyvesant Cove Park)附近的防洪堤上,安装了纽约市第一个大型可开合的32t防洪闸门。事实上,曼哈顿东区海岸防灾应变项目要安装18个防洪闸门,通过安装一系列梁柱、防洪墙和防洪闸门,来建立一个绵延2.4英里(约3.86km)的防洪屏障[23]。
 
特点三,优化公园空间利用,发挥空间的复合效能。历史上曼哈顿地区的城市化过程改变了该区域用地下垫面,城市公园系统在雨洪径流、蓄滞洪空间分布方面考量不足,这一点在Big U方案中做了响应。Big U的规划方案总长度12km,作为集成防洪系统涵盖起伏的堤岸系统、公园、生态湿地、雨水花园、座位、人行天桥、自行车棚或滑板坡道、服务临近社区的基础设施。作为廊道或斑块,该设计可以通过生态适应性循环建立缓冲区域来降低风险对城市的冲击。例如,对海岸带高架桥底部空间进行利用,紧急情况下,防水挡板关闭就会形成防洪屏障;通过生态湿地和雨水花园提升城市街道的空间体验;通过设计,将居住街区公共空间转化为具备雨洪管理功能的景观,充分发挥空间的复合效能。
 
特点四,关注公众参与及其社会效益。项 目 也 立 足 于 “ 社 会 基 础 设 施 ” ( s o c i a l infrastructure)的概念,回应城市社区在公共领域的需求。通过串联社会各方力量,创造出新经济机会、旅游地、社会服务机构及休闲空间,助力未来城市发展。防洪坝成为联结社区与环境的纽带,在城市系统中发挥了“关系”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人与水岸的联系,提升了邻近社区周边的景观质量与休闲价值(C1地块);另一方面,激活了开放空间(C3地块)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再者,设计团队通过社群参与广泛交流与征集民意获得重要的设计参考依据,成为酝酿社会效益的重要基石。
 
目前,BIG U被分解为East River Park、Two  Bridges  and  Chinatown、Brooklyn Bridge to The Battery 3个部分,采用分阶段,分区域的方式进行建设。目前开展的是东海岸抗洪韧性规划(East Side Coastal Resiliency,ESCR)和曼哈顿下城海岸韧性规划(Lower Manhattan Coastal Resiliency,LMCR)2个大的项目。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东 海 岸 抗 洪 韧 性 规 划(ESCR)包含3个细分的子项目,同样执行分阶段建设的方案。1)项目区域一:从蒙哥马利街和东15街之间的曼哈顿下东区,包括东河公园。2)项目区域二:东15街和东25街之间的区域,包括阿塞利维游乐场(Asser Levy Playground)、史岱文森湾公园、墨菲兄弟游乐场(Murphy Brothers Playground),以及围绕Con Edison电力公司的街道。3)地下排水基础设施施工:蒙哥马利街和东23街之间的街道范围。其中,项目区域二从2021—2024年分4个阶段实施。

在ESCR分阶段实施过程中,部分区域将在整个施工期间开放,供公众使用和娱乐,而在Murphy Brothers游乐场、Stuyvesant Cove公园和Asser Levy游乐场的施工方面则选择用时间错开的方式施工建设,以减少对周边社区的影响[24]。曼哈顿下城海岸韧性规划(LMCR)包含布鲁克林大桥-蒙哥马利海岸防灾应变项目、巴特里市沿海防灾应变项目、海港海岸防灾应变项目、巴特里公园城沿海防灾应变项目(南、北和西)4个组成部分。配合规划实施,2021年12月纽约市发布《金融区和海港气候适应总体规划》(Financial District and Seaport Climate Resilience Master Plan),进一步向社会公众传达了气候适应规划、防灾应变的重要性,并对技术上的可行性、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做了解释[25]。
 
5  结语
 
纽约城市公园系统的构成模块、建设统筹与执行策略研究为我国响应区域洪涝灾害的城市公园系统规划与建设提供思考路径。纽约市总体城市规划在落实“规划前评估”“规划中监控”“规划后评价”方面形成持续跟踪、协同、补充的动态监控式评价机制。在这个机制的主导下,执行部门构建、量化、细化基于上位总体规划的“愿景-策略-行动”指标体系,形成依托纽约城市公园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与行动。目前,我国对面向区域洪涝灾害响应的城市公园系统研究方面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对城市公园系统建设的实践也处于逐步从国外经验过渡到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阶段,因此中国模式的城市公园系统仍旧是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结合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城市公园系统运营与管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执行状况,研究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需要在后续实践中进行修正和优化:
 
第一,我国城市公园系统的建设需要从总体规划到落到实处,完善年度评估版本和评价机制,提高执行的有效性与执行性;
 
第二,转变过去以政府资金为主要建设来源,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城市公园系统的建设过程,建立包容性融资方式;
 
第三,鼓励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决策方式,服务于规划过程和管理过程;
 
第四,保持项目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可操作性,以及部门协同性,并保持资金与建设过程的透明性;第五,不断修正城市公园系统在平灾转换方面的功能性,构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级明确的网络结构,提高城市公园系统的辐射范围和对邻近社区的生态服务能力。
 
>更多关于纽约城市公园系统的构成模块的文章     
最新文章